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案word参考模板

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案word参考模板

联络通道及泵房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施工设计东直门站~三元桥站段结构专业第六分册盾构(一、二)》。

2、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东直门站~三元桥站区间(盾构段左线)施工组织设计。

3、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东直门站~三元桥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4、现场考察资料。

5、其他由甲方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说明。

6、国家、北京市和交通部等相关行业颁发的施工规范、规程和标准。

7、我单位设备物资资源、经济技术实力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1、在充分理解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细致学习图纸,在认真分析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充分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合理的编制施工方案,使其科学适用且着重考虑施工的经济性等因素,使方案做到科学、经济、实用、安全。

2、施工总体部署合理,施工计划可行、高效,确保总体工期要求。

3、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响应业主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争创精品工程。

4、施工全过程中采用周密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

三、工程概况本合同段是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的控制性工程,包括东直门~三元桥区间左线盾构隧道2568.259m(k0+446.256~k3+035.537)、区间风井风道和区间3个联络通道(CT2左K1+034.566联络通道、CT4左K1+974.254联络通道、CT5左K2+564.776联络通道及泵房)。

联络通道地面情况为:CT2隧道上方为市东城区环卫第四管理所院内;CT4隧道上方为东直门外斜街机场高速路;CT5隧道上方为香河园路辅路。

3个联络通道地面均无重大构建筑物。

CT5联络通道由于设计变更,正式图纸未出,方案延后上报,此方案为CT2、CT4联络通道施工方案。

四、地质及管线情况4.1工程地质区间3个联络通道的地质断面图如图4-1、图4-2、图4-3所示:图4-1 CT2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图4-2 CT4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图4-3 CT5联络通道地质断面图本工程所在的土层,自地表以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和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

区间隧道主要穿越粘土、粉土,局部遇到粉细砂、中砂层。

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粉土填土①层,局部为杂填土①1层,中密,稍湿,以建筑垃圾为主。

本层层底标高为33.99~40.86m。

(2)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地层:粉土③层,灰色~褐黄色,密实,中低压缩性;粉质粘土③1层,灰色~褐黄色,软塑为主,局部硬塑;粉细砂③3层,褐黄色,中密,本层层底标高为27.03~32.58m。

粉土③层及粉质粘土③1层分布连续且稳定,粉细砂③3层仅在C47~C63#孔之间有连续分布。

粉质粘土④层:灰黄色~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④1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粉土④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④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20.45-28.34m。

(3)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地层:中粗砂⑤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⑤2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24.58-26.89m。

粉质粘土⑥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⑥1层,褐黄色~棕黄色,软塑;粉土⑥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⑥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14.03-21.29m。

圆砾⑦层:杂色,密实;中粗砂⑦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⑦2层,褐黄色,密实;粉土⑦3层,褐黄色,密实;粉质粘土⑦4层, 褐黄色,可塑;本层层底标高为10.56~16.63m。

粉质粘土⑧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⑧1层, 褐黄色~棕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粉土⑧2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⑧3层,褐黄色,密实;本层层底标高为0.85~10.16m,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

圆砾⑨层:杂色,密实;中粗砂⑨1层,褐黄色,密实;粉细砂⑨2层,褐黄色,密实;粉土⑨3层,褐黄色,密实;粉质粘土⑦4层, 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

粉质粘土⑩层:褐黄色,硬塑为主,局部软塑;粘土⑩1层,褐黄色,软塑;粉土⑩2层,褐黄色,密实;本次勘察仅部分钻孔钻穿此层。

4.2水文地质(1)上层滞水(一):水位标高为36.83~37.97m, 水位埋深为2.60~4.00m,观测时间为:2004年6月10日~2005年5月13日。

含水层为杂填土①1层、粉土③层,补给来源为管沟渗漏及大气降水,以蒸发的方式排泄。

(2)潜水(二):本段勘测未测到此层水,粉土④2层的状态为湿,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

(3)层间潜水(三):水位标高为24.33~24.34m,水位埋深为16.50~16.82m,观测时间为:2005年5月5日~2005年5月6日。

含水层为粉土⑥2层、粉细砂⑥3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

(4)承压水(四):受周围施工降水的影响,本次测得该层水已不具有承压性,水位埋深为21.90~23.90m,观测时间为:2004年6月11日~2005年5月8日。

含水层为圆砾⑦层、中粗砂⑦1层、粉细砂⑦2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的方式排泄。

(5)承压水(五):本场区的该层承压水水头标高为10.64~12.57m,水位埋深为27.90~29.60m,水头高度为4.10~5.10m,观测时间为2005年5月5日~2005年5月8日。

含水层为圆砾⑨层、中粗砂⑨1层、粉细砂⑨2层和粉土⑧2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向下越流补给承压水及人工开采方式排泄。

该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有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4.3管线情况4.3.1 CT4联络通道上方管线情况a、距左线隧道西侧约10m处有一电话线,西南~东北走向,距隧道顶约15.2m;b、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0m处东北方向有φ400热力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4.77m;c、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3m处东北方向有照明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5.77m;d、距右线隧道东侧约13m处东北方向有φ800雨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3.36m。

4.3.2 CT2联络通道上方管线情况a、距右线隧道东侧约7m处,沿斜街东北走向有φ700雨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2.27m;b、距右线隧道东侧约7m处,沿西北走向有φ100上水管线,管底距隧道顶约12.61m。

五、主要施工技术方案5.1 施工测量与监测5.1.1 施工测量方案1、测量人员及设备为保证整个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测量队,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定位、加密控制桩的测设、施工测量放线等,不同班组间交叉复核,测量队人员配备参见表5-1。

施工现场测量队人员配备表表5-1根据工程特点及精度要求选用仪器设备,主要仪器设备参见表5-2,工程中所用的测量仪器应按国家《计量法》第25条的规定执行,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保养、校核、鉴定,不合格的仪器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施工现场主要测量仪器表表5-22、地面控制测量本工程施工测量采用地面布置控制导线点。

利用激光投点及相关测量设备向地下隧道内投点控制主体结构施工。

(1)、平面控制测量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测,利用两点定向吊钢丝将地面控制点引入隧道,经三级复核后,隧道控制点指导施工。

(2)、高程控制测量对业主提供的精密水准点进行复测并与临近国家二级水准点联测。

使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在提供的水准点之间加密水准网,布设成闭合环线,闭合差≤±8L mm(L为环线长度,以千米计),测量精度严格执行国家Ⅱ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

(3)、联络通道控制测量联络通道施工测量在通道两侧拱脚上安装激光指向仪,用激光指向仪调节后的激光束控制线路中线的方向和线路纵断面的坡度及标高。

在初支过程中,钢格栅的架设要严格控制中线、垂直度、步距,其中格栅中线和同步线的测量允许误差为±20mm,格栅垂直度允许误差为3°;二次衬砌施工放样用导线点严格控制。

5.1.2 施工监测方案1、地面及拱顶沉降量测在地上及地下埋设基准桩,量测断面间距5m,地上、地下相对应,施工中用精密水准仪及铟钢尺观测所测部位绝对沉降量。

2、净空水平收敛量测随施工分别在两边墙上埋设锚固件,量测断面间距5m,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而进行。

用收敛计观测线两端周边点的相对位移,要求采用三角测线和水平测线,埋设点要及时,避免位移损失。

3、临近建筑物及管线安全量测施工前根据周围建筑物及管线需要布设监测点,施工时利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钢卷尺进行量测。

4、工作面在开挖前进行一次观测,以确定土层的状态及自稳性。

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频率参见表5-3。

反射片利用全站仪进行地面监测。

5.2联络通道主要施工方法5.2.1概述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均为拱顶直墙断面,复合式衬砌结构,本区间共有3个联络通道,沿隧道掘进方向依次为CT5、CT4、CT2。

联络通道主要技术参数参见表5-4,断面参见图5-1。

联络通道技术参数/地质参数统计表表5-4图5-1 CT4、CT2联络通道横断面图联络通道采用单向掘进,施工前要对通道进行降水或其它方式进行处理,待地质条件满足无水作业条件后方可作业。

降水施工单独报施工方案。

5.2.2联络通道施工工艺流程联络通道洞门管片支撑→注浆加固土体→凿除通道开口处混凝土管片→洞门补浆→超前支护→土方分台阶开挖→安装钢格栅、挂钢筋网片并喷射混凝土→防水层铺设→绑扎底板钢筋→浇注底板混凝土→绑扎拱墙钢筋→安装二衬模板→浇注拱墙混凝土→拆摸并养护→其它设施安装。

5.2.3施工方法5.2.3.1洞门凿除施工1、洞门土体加固采用洞内双液注浆加固联络通道洞门上下各3m、长10m范围土体。

注浆施工主要分两部分进行:首先通过盾构隧道开口段两环及左右各三环钢筋混凝土管片的吊装孔插管注浆加固,其次在开洞门的混凝土区域钻孔注浆,最后待洞门部位管片拆除后,对其他区域进行补充注浆施工。

参见图5-2、图5-3、图5-4。

图5-2 联络通道注浆加固平面示意图图5-3 联络通道开口处注浆加固平、断面示意图图5-4 联络通道洞门补充注浆示意图2、洞门凿除施工破除(切割)联络通道口的混凝土管片前,在通道口处的隧道内架设临时刚性支撑,防止通道位置附近的管片由于管片拆除发生过大变形。

加固范围为盾构区间联络通道开口处及相临左右各10环管片,在加固范围内每环管片均设20#H 型钢加固环,每块混凝土管片通过安装在提升孔处的钢旋塞与加固钢环焊接连接,加固钢环间用20#H型钢拉结,环内设20#H型钢辐条,加固钢环与混凝土管片间用钢板背紧,每块管片背紧点不少于2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