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泵房施工方案

泵房施工方案

泵房施工方案一、一般规定(一)泵房应根据规模、功能、位置、机组数量和选型、水力条件、工程场地状况、结构布置、施工技术以及安装与运行维护要求等因素进行整体考虑布置。

平面布置上应采用矩形或圆形,高程布置上可采用地面式、半地下式和全地下式。

(二)水泵的选型及台数应满足泵房设计流量、设计扬程的要求,并应根据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运行水位、水质情况、泵型及水泵特性、场地条件、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等,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泵房内的泵型宜一致,规格不宜过多,机组供电电压宜一致。

(三)水泵泵型的选择应根据水泵性能、布置条件、安装、维护和工程投资等因素择优确定。

(四)水泵性能的选择应遵循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原则。

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大小规格搭配、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五)并联运行水泵的设计扬程宜相近,并联台数应通过各种运行工况下水泵特性的适应性分析确定。

(六)泵房应设置备用水泵1台~2台,且应与所备用的所有工作泵能互为备用。

当泵房设有不同规格水泵且规格差异不大时,备用水泵的规格宜与大泵一致;当水泵规格差异较大时,宜分别设置备用水泵。

(七)泵房用电负荷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二类城市的主要泵房应采用一级负荷;2、一、二类城市的非主要泵房及三类城市的配水泵房可采用二级负荷;3、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

(八)泵房的防洪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岸上取水泵房其他建筑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2、泵房应根据气候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供暖、通风和降噪措施。

泵房的供暖和通风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和《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的有关规定执行。

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 50087的规定设计。

(九)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房,设计中应进行事故停泵水锤计算。

当事故停泵瞬态特性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的规定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十)泵房的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的有关规定。

二、泵房前池、吸水池(井)与水泵吸水条件(一)泵房前池与吸水池(井)的布置应根据泵房用途、泵型、机组台数、拦污与清污设备、输水水质、启动方式和安装维护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当泵房仅设一个吸水池(井)时,应分格布置。

(二)前池布置应满足池内水流顺畅、流速均匀和不产生涡流的要求。

吸水池(井)布置应使井内流态良好,满足水泵进水要求,且便于维护。

(三)经管(渠)自流进水且采用大型混流泵、轴流泵的原水泵房,前池宜采用正向进水,前池扩散角不应大于40°。

侧向进水时,宜设分水导流设施,并宜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或水工模型进行效果验证。

(四)吸水池(井)的尺寸应满足水泵进水管喇叭口的布置要求。

离心泵进水管喇叭口的直径以及离心泵或小口径混流泵、轴流泵进水管喇叭口在吸水池(井)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的有关规定。

大口径混流泵、轴流泵的布置应满足水泵制造商的规定要求,或经计算机仿真模拟或水工模型验证确定。

(五)吸水池(井)最低运行水位下的容积,应在符合最小尺寸布置要求的前提下,满足共用吸水池(井)的水泵30倍~50倍的设计秒流量要求。

(六)当进水自流管长度大于1000m时,宜根据自流管流速、前池与吸水池(井)面积以及水泵机组的配置情况,验算泵房事故失电或最大水泵机组启停时前池与吸水池(井)雍水或超降状况,并根据验算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三、水泵进出水管道(一)离心泵进水管在平面布置上靠近水泵入口段应顺直,在高程布置上应避免局部隆起。

(二)最高进水液位高于离心泵进水管时,应设置手动检修阀门。

(三)离心泵进水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自灌充水的每台离心泵应分别设置进水管;2、自灌充水启动或采用叠压增压方式的离心泵时,可采用合并吸水总管,分段数不应少于2个;3、吸水总管的设计流速宜采用与其相连的最大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的50%;4、每条吸水总管应分别从可独立工作的不同吸水井(池)吸水或与上游管道连接;当一条吸水总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总管应能通过设计水量;5、每条吸水总管及相互间的联络管上应设隔离阀。

(四)离心泵出水管应设置工作阀和检修阀。

工作阀门的额定工作压力及操作力矩应满足水泵启停的要求。

出水管不应采用无缓闭功能的普通逆止阀。

(五)混流泵、轴流泵出水管道隔离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虹吸出水方式时,虹吸出水管驼峰顶部应设置真空破坏阀;2、当采用自由跌水出水方式时,可不设隔离设施;3、当采用压力管道出水、管道很短且就近连接开口水池(井)时,应设置拍门或普通逆止阀;(六)水泵进、出水管及阀门应安装伸缩节,安装位置应便于水泵、阀门和管路的安装和拆卸,伸缩接头应采用传力式带限位的形式。

(七)水泵进、出水管道上的阀门、伸缩节、三通、弯头、堵板等处应根据受力条件设置支撑设施。

(八)泵房出水管不宜少于2条,每条出水管应能独立工作。

(九)驱动水泵进出水管路阀门的液压或压缩空气系统应满足泵房各种运行工况下阀门启闭的要求。

四、起重设备(一)泵房内的起重设备额定起重量应根据最重吊运部件和吊具的总重量确定,提升高度应从最低起吊部件所处位置的地坪起算。

(二)起重设备吊钩在平面上应覆盖所有拟起吊的部件及整个吊运路径,吊运部件在吊运过程中与周边相邻固定物的水平方向净距不应小于0.4m。

(三)起重机型式宜按下列规定选用:1、起重量小于0.5t时,宜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2、起重量在0.5t~3t时,宜采用手动或电动起重设备;3、起重量在3t以上时,宜采用电动起重设备;4、起吊高度大、吊运距离长或起吊次数多的泵房,宜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四)电动起重机及其制动器与电气设备的工作制、跨度级差以及轨道阻进器(车挡)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的有关规定。

五、泵房布置(一)泵房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1.2m。

当一侧布置有操作柜时,其净宽不宜小于2.0m。

(二)泵房内的架空管道,不得阻碍通道和跨越电气设备。

(三)泵房地面层的净高,除应考虑通风、采光等条件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时,净高不应小于3.0m;2、吊起设备的底部与其吊运所跨越物体顶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5m;3、桁架式起重机最高点与屋面大梁底部距离不应小于0.3m;4、地下式泵房,吊运时设备底部与地面层地坪间净距不应小于0.3m;5、当采用立式水泵时,应满足水泵轴或电动机转子联轴的吊运要求;当叶轮调节机构为机械操作时,尚应满足调节杆吊装的要求;6、管井泵房的设备吊装可采用屋盖上设吊装孔的方式,净高应满足设备安装和人员巡检的要求。

(四)立式水泵与电机分层布置的泵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泵层的楼盖上应设吊装孔。

吊装孔的位置应在起重机的工作范围之内。

吊装孔的尺寸应按吊运的最大部件或设备外形尺寸各边加0.2m的安全距离确定。

2、必要时应设置通向中间轴承的平台和爬梯。

3、采用非自灌充水启动或抽真空虹吸出水的泵房,应设置真空泵引水装置。

真空泵应有备用,真空泵引水装置的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离心泵单泵进水管抽气充水时间不宜大于5min;(2)轴流泵和混流泵抽除进水流道或虹吸出水管道内空气的时间宜为10min~20min;(3)水泵启闭频繁的泵房,离心泵抽气充水的真空泵引水装置宜采用常吊真空形式。

(五)水泵需预润滑启动或常润滑运行的泵房,应设置水质、水量和水压满足水泵启动或运行要求的润滑水供水系统。

水泵常润滑运行时,润滑水供水系统宜采用双母管或多母管分段供水方式。

(六)水泵电机或变频器采用水冷却的泵房,应设置水质、水量、水温和水压满足设备冷却要求的冷却水供水系统。

大型重要泵房的冷却水供应系统应采用双母管或多母管分段供水方式,并应为具有冷却、净化、补水功能以及双回路供电模式的闭式循环系统。

(七)当泵房同时需要润滑和冷却水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一套供水系统,但其水质、水量、水温和水压应同时满足设备润滑和冷却的要求。

(八)泵房内应设排除积水的设施。

当积水不能自流排除时,应设集水坑和排水泵,排水泵不得少于2台,并应根据集水坑水位自动启停。

(九)泵房应至少设一个可搬运最大设备的门。

第1.1.2节水泵安装施工方案一、排水工程(一)一般规定1、排水工程包括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应遵循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应相互配合、有效衔接。

2、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再生利用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2)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3)分流制排水系统禁止污水接入雨水管网,并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等措施控制径流污染。

(4)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通过截流、调蓄和处理等措施,控制溢流污染,还应按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经方案比较后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二)雨水系统1、雨水系统应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工程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非工程性措施,并应与防洪设施相衔接。

2、源头减排设施应有利于雨水就近入渗、调蓄或收集利用,降低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控制径流污染。

3、排水管渠设施应确保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下雨水的转输、调蓄和排放,并应考虑受纳水体水位的影响。

4、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应作为整体系统校核,满足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设计要求。

5、雨水系统设计应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城镇应对超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降雨的韧性,并应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灾后应迅速恢复城镇正常秩序。

6、受有害物质污染场地的雨水径流应单独收集处理,并应达到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后方可排入排水管渠。

7、雨水系统设计应采取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工程的影响。

(三)污水系统1、污水系统应包括收集管网、污水处理、深度和再生处理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2、城镇所有用水过程产生的污水和受污染的雨水径流应纳入污水系统。

配套管网应同步建设和同步投运,实现厂网一体化建设和运行。

3、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污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应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4、工业园区的污、废水应优先考虑单独收集、处理,并应达标后排放。

5、污水系统设计应有防止外来水进入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