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专利挖掘作者姓名:王宝筠作者单位: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摘要本文结合专利挖掘的需要,对专利的概念及属性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专利挖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对于专利挖掘中的误区加以澄清。
最后,针对研发的各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专利挖掘的方法,并辅以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专利 挖掘 研发当前,专利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对于企业及研发人员而言,往往面对不知如何进行专利挖掘的困扰,本文拟针对如何进行专利挖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专利的概念及专利权的属性(一)专利的概念进行专利挖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楚我们所要挖掘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专利法》第2条规定: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本文以发明为论述对象进行说明。
上述专利的概念,为我们进行专利挖掘提供了两个参考因素: 一是保护客体。
在面对众多方案进行专利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筛选得出那些具有技术性、且和现有技术存在区别的方案。
二是保护类型。
由于专利已经确定保护的类型只能是方法或者产品,因此,在进行专利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寻找方案中所具备的方法或者装置。
(二)专利权的属性由于专利挖掘的目的最终在于获得专利权,因此我们除了了解什么是专利之外,还应该对专利权有所了解。
一定意义上来说,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权,这种排他权体现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
排他就存在一个排他范围大小的问题。
毫无疑问,排他的范围越大,所能带来的垄断就越大,给权利人带来的利益也就越大。
由此,我们在进行专利挖掘时,应该从专利的保护范围,也就是排他范围方面去着手,挖掘的到保护范围尽可能大的技术方案。
通过对专利概念的把握以及专利权属性的分析,我们手头掌握了三种进行专利挖掘的武器,分别是:1.考虑保护类型:面对一个方案,我们要去寻找方法或者装置的要素。
2.考虑保护范围,以要素最少作为挖掘的标准:由于一个专利的权利要求中,技术特征越少保护范围越大,因此,我们对于专利的挖掘可以采用拆分的方式进行,以便找到包含技术特征较少,保护范围较大的技术方案。
3.考虑保护客体:在需要挖掘的技术方案中,我们应当去寻找那些和现有技术存在有区别,符合解决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手段、带来技术效果这三要素要求的技术方案。
掌握及利用好上述三种武器,进行专利挖掘往往就是迎刃而解的事情了。
在讨论具体如何进行专利挖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思想上消除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是进行专利挖掘的障碍,应在专利挖掘前予以消除。
二、专利挖掘中应该消除的误区(一)误区一一谈到专利,人们往往会肃然起敬。
很多人会认为,只有那些革命性的创新,例如电灯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才配得上专利这个名号。
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
专利的确要求和现有技术相比存在区别,但这个区别仅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并不要求达到革命性的改变或者填补某一方面空白的程度。
我们日常研发中所改进的技术,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一些小的改进,只要存在和现有技术相比非显而易见的区别,都可以考虑通过专利加以保护。
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耳机,发明人对左右耳塞连线的长度进行了改进,使得一个较长、另一个较短,这样的改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耳机连接线同样长而导致的易损坏的问题。
该改进较小,更谈不上有多高的技术难度,但获得了专利权,并为权利人带来了可观的利益。
(二)误区二在谈到专利保护时,部分发明人可能会认为,我提出的方案所涉及的内容越多,保护的范围就越大。
殊不知,这也是一个误区。
在专利保护中,保护范围的大小是以权利要求来加以界定的,而在保护范围最大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用于限定的技术特征越多,保护范围则越小。
例如,我们在权利要求中请求保护的方案包括A、B、C三个部件,那么,这个权利要求对于只包括A、B两个部件的方案就无法加以保护。
因此,从保护范围的角度来看,在进行专利挖掘时,应该有对方案进行核心特征筛选的意识,以便获得技术特征少、保护范围大的技术方案。
(三)误区三很多人认为,作为专利申请,其所请求保护的技术必须是一个已经实际投入使用的技术,这也是一个误区。
在专利法中,对专利的实用性进行了规定,但该规定仅仅要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
该规定中对于制造或者使用的要求仅仅是“能够”即可,而对于是否真的实际制造或者使用,并未加以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在专利申请之前,就已经将相应的技术投入使用,且该使用使得该技术处于公众可以知晓的状态,则会由于这种使用造成对技术方案的公开,从而导致该技术的新颖性丧失,即使进行专利申请也难以获得授权。
因此,对于我们所研发的技术而言,只要其根据当前的技术水平是可以实现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专利申请,而完全无需也不应该等到该技术被实际投入使用后再进行专利申请。
在明确了概念,消除了误区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挖掘的具体手段加以探讨了。
三、研发中的专利挖掘(一)专利挖掘与研发的关系对于什么是专利挖掘,有过如下的定义:专利挖掘是对于一个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所做的分解、筛选工作。
笔者认为,该定义不够准确,或者说,该定义所对应的,仅仅是专利挖掘的一种——被动专利挖掘。
那么,什么才是主动专利挖掘呢?笔者认为,主动专利挖掘不是一个针对已有成果的分析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伴随着研发活动的不同阶段,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专利保护客体为标准,对研发活动各阶段所产生的新的成果进行分析、甄别的过程。
换句话说,被动的专利挖掘,是在研发任务完成后所进行的专利挖掘,此种挖掘和研发相脱节,往往还会由于申请时机的靠后,而导致所挖掘的方案丧失新颖性或创造性。
而主动挖掘则是伴随着研发过程所进行的挖掘,这种挖掘针对研发中不同阶段所可能产生的专利成果,分别加以实时的挖掘,和技术研发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有利于将申请时机提前,减少相应方案面对新颖性或创造性问题的风险。
(二)研发各阶段中的专利挖掘对于一个项目研发而言,往往需要经历以下阶段,分别是: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另外,结合实际情况,还会存在测试以及维护应用等后续环节,本文,拟以主动挖掘为例,讨论上述各阶段中的专利挖掘方法。
1.市场调研中的专利挖掘一般来说,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包括对市场本身以及竞争对手的调研。
通过对市场本身的调研,我们能够寻找到市场需求最大,或者说垄断利益最大的需求。
由于所能带来的利益最大,因此,我们应将该需求确定为后续专利挖掘的重点方向,对于实现该需求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进行重点专利挖掘,力求挖掘出和该需求的实现相对应的方案,以便谋求尽可能大的利益。
可以说,市场调研对于后续的专利挖掘来说,起着导向的作用。
而对于竞争对手的调研,不但要分析其产品本身,还要对该产品所对应的专利进行检索,判断其是否已经通过专利进行了相应的保护。
如果通过专利检索,发现竞争对手已经针对该产品布设了一系列的专利,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专利技术是我们无需重复研发的,哪些技术是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同样加以实现的,哪些技术是可以再做改进的,从而对后续研发朝着什么方向做、怎么做加以指导。
由于后续有针对性的研发可以产生对应的专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对专利挖掘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2.需求分析中的专利挖掘对于需求分析的专利挖掘重点在于,确定需求是否是技术上的需求,或者是否可以转换为技术上的需求。
结合产生需求的来源,可以将需求分为外在触发需求和内在驱动需求,其中:外在触发需求是指由外在因素所触发的需求,包括:基于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所得到的需求,基于客户要求所得到的需求。
内在驱动需求:指的是基于自主的设计、构想,所创造得到的新的需求。
下面,我们对如何针对这两种需求进行专利挖掘加以分析。
(1)外在驱动需求A.借鉴在需求分析中,我们首先可以对竞争对手所提供的产品加以借鉴,分析该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我们是否也可以同样加以实现。
那么,针对这样的“借鉴”需求,是否可以挖掘出专利呢?解决这一疑问,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分析的功能是否为一个技术上的功能,如果该功能不具备技术元素,例如美观的功能等,那么结合该需求通常无法挖掘出专利。
其次,我们要分析对于该技术上的功能,我们是否可以采用“新”的方式加以实现。
专利的保护重点不在于功能本身,而在功能的实现方案。
如果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手段来同样实现该功能,那么,该新的手段是具备专利保护的可能性的。
由此,我们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实现相应功能的手段。
如果某一功能的实现手段未公开,或者,尽管其处于公开状态,但我们有可能采用的方案与其有明显区别,则应将该需求作为专利挖掘的一个点,在实现该需求的概要设计中,很有可能会挖掘得到可以进行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
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尽管已经有方案实现彩铃业务,但其采用的是改造端局和交换机的方式,我们所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智能网实现彩铃业务,尽管实现的功能相同,但技术方案不一样,因此,该实现彩铃业务方案可以被挖掘出来作为专利申请。
B.提示除了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加以借鉴外,在需求分析中,我们通常还会在竞争对手已有功能的提示下,考虑对该功能加以改进,即,对已知功能进行差异化处理,上述过程我们称之为“提示”。
由于存在对功能的改进,此处必然存在和现有技术的区别,因此,一般来说,可以将该改进后的功能所对应的概要设计作为专利申请点,但此时我们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对于功能的改进,是否是技术性的,例如,改进的仅仅是界面的样式,这就不是严格意义的功能上的改进,从此点进行专利挖掘就有较大难度了。
二是,设想这种改进的难度。
如果这种改进是纯粹的将现有技术叠加到原有功能上,则一般来说会存在创造性问题。
当然,由于创造性问题存在主观因素,因此,也要注意不要急于下绝对性的结论。
可以结合市场调研情况来确定需求的重要性。
对于重要性高的需求,可以先整理出材料,交给代理人处理,通过代理人和发明人的进一步沟通,针对该改进后的功能挖掘出技术上所做的相应改进,以便尽可能规避创造性风险。
C.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是需求分析中很重要的来源,对于市场调研后得到的客户需求,同样要判断该客户需求是否满足技术性要求,而对于客户需求的挖掘,可以采用和之前提到的“借鉴”“提示”相类似的方法进行。
例如,客户在使用某一系统时,会结合数据库本身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OFFICE操作。
例如数据导出、邮件提醒等,如果在两个系统中操作,则很麻烦。
针对这一需求,在技术上需要考虑所设计的系统与OFFICE软件的无缝对接。
在数据的传输、格式转变上需要有对应的设计。
这些技术上的改进,可以挖掘出来作为专利申请。
(2)内在驱动需求这种需求是由发明人基于新设想、新思路,主动提出的新的模式,很多时候,此种内在驱动需求是一种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此种需求的技术性可能存在问题,在专利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将该模式落地,挖掘出商业模式背后的技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