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十三届年会有感
福山区西关小学王君华
12月19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泰安举行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会上我们观摩了第九届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4节精品课,聆听了高质量的论文交流以及曹培英、李玉平等专家所作的精彩报告。
正如徐云鸿老师所说,此次大会的主题为“研究与成长”,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受研究与成长的关系,对自己的思想是一次震撼,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是难得的积淀和提升。
一、精彩课堂展现教育智慧
江苏省南通附小顾娟老师的《认识负数》,教学风格细腻、柔和,历史的介绍与学生的选择、交流等活动相结合,充满了数学的人文性,使课堂多了厚重感,也使学生多了一份学好数学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最后老师独具匠心的在课题“认识负数”的前面加上了“初步”两个字,为后继学习埋下了伏笔。
上海虞怡玲老师的《植树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重在过程的经历、体验,重在方法的感悟、尝试”。
以俗语一刀两“段”引出本课内容,紧接着,她通过“画——找——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探究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后,又利用“五指四空”作为模型,帮助学生记忆。
从课程新授到练习,无处不渗透着“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或许忘记了所学知识,但“画——找——推” 、“五指四空”等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会保留在记忆里。
我们的课堂真的应该这样拷问:遗忘之后还能留下什么?
北京于平老师的《小数的加减法》,给人极大的震撼,想不到如此普通的计算教学能演绎得如此精彩纷呈,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开放的课堂,专家点评“有空间才有精彩,有空间才显功力”。
于老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从开始让学生尝试计算断掉的尺子,之后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接着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并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
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节课就是最好的解读。
济南教师郑生志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整堂课充满学生的精彩辩论,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研究体积的概念与体积单位的建立,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体积单位的作用、大小。
课后,郑老师作了题为“问题——引领教师个体与群体成长的阶梯”的专题汇报。
对数学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困惑与问题的探索引领着郑老师的成长之路,更引领着一个教研团队的成长之路。
郑老师的成功是多年的积累和积淀,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问题意识对教师来说多么重要,可以说发现问题并用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
二、专家讲座指引研究方向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院长做了《课改背景下关于听课、评课的新思考》的精彩报告,对广大教师怎样在自己最熟悉的听课评课活动进行研究,从专家的视角,从课改的背景提供建议,不论是教研员还是一线的教师,听了他的报告,都能获得许多启发与教益。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中提到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课前总要叫秘书把听课的教材送给他,他会事先研读。
这里既说明了温总理严谨的工作作风,又阐明了听课要做到“先备课再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要提高评课能力关键在于提高评课人的自身素养。
来自北京中关村四小的李玉平主任,被誉为最贴近学校校本教研、最贴近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家。
他的研究着眼细节,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他及其所在的团队在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研究方式变革,国际项目本土化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报告《小现象作出大文章》中指出,我们除了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不在课题的大小,也不再调子的高低,研究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研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把研究当做幸福的职业生活。
徐云鸿老师在做大会总结时也指出,李玉平老师的“小现象”、“小案例”、“小故事”、“小策略”是最适合老师研究的,下一届的数学年会将不再进行论文评选,而是进行“四小”的评选,这也给一线教师的研究指明的方向。
三、论文交流阐释了课改动向
本次大会共交流了10篇论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占了大多数,在怎样选题,怎样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的动向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滨州市步鲁静老师的论文《关注学习起点实现有效发展》,从关注学习起点为着眼点,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济南市李路老师的论文《让备课回归本质》从提高备课质量的角度,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济南张绪昌老师的论文《重视题组练习的训练》从练习设计的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青岛的崔萍萍老师的论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创设教学情境的角度对有效课堂进行研究……
这些高质量的论文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准备逐篇认真阅读,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充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记住徐云鸿老师给与会代表的建议“研究——反思”、“积累——成长”,把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希望自己也能在教学研究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