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生态用地类型齐全,占地面积较大。截至 2010 年底,全省林 地、草地、水域、园地等生态用地面积为 599.82 万公顷(8997.30 万亩), 占全部土地面积的 42.80%。
土地利用和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人地矛盾较为突出。2001-2010 年间,全 省耕地面积净减少 6.75 万公顷(101.25 万亩),年均减少 0.67 万公顷 (10.12 万亩),人均耕地由 1.49 亩降至 1.32 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 1.37 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2001-2010 年间,全省建设用地面积增长 30.98 万公顷(464.70 万亩),年均增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规划目标 10
第三节 主要任务 12
第三章 统筹推进土地整治 15
第一节 推进全域土地整治 15
第二节 调控区域土地整治 16
第四章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 20
第一节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 20
第二节 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22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 省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的精神,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 集约用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全国土地 整治规划(2011-2015 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等相关规划与政策文件,制定《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
——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01 年以来, 通过土地整治,共平整土地面积 12.55 万公顷,修建灌排渠(管)道 19.47 万公里,建成田间道路 22.37 万公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项 目区水利、交通网络化,土地耕作规模化、灌溉自流化,促进了农业规 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 整治,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约 670 元,仅实施国家投资土地整治项目 就惠及 80 多万农民,新增耕地解决了 34 万人的长远生计,同时农民参 与建设还增加了劳务收入。
联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联 系 人 : 冯雨 地 点:合肥市高新区黄山路 619 号 联系电话:0551—2321279
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 年) (送审稿)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土地整治背景 1
第一节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 1
第二节 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 3
第三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5
复种指数上升空间有限,耕地生产能力提高面临较大压力。土地利用限
制因素较多,田间排灌设施陈旧、沟渠道路配套性较差,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地区耕地地块形态破碎、户均规模较小,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
经营受限,中低产田比重较高,土地生产潜力难以有效发挥。全省补充
耕地任务艰巨,易整治的土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生态保护对土地开发
——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事业持续发展。近年来,安徽 省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专业机构,构建了从项目 申报到竣工验收等技术标准体系,稳定了资金渠道,基本形成有法律保 障、有规划引导、有标准规范、有科技支撑、有机构推进、有资金支持 的土地整治工作格局,为土地整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到十年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内 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土地利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问题更加 凸显,土地整治面临极大挑战:
——耕地提质增量任务艰巨。目前全省粮食作物亩均单产已经较高,
——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增加。全省生态环境总体退化趋势尚未根本 扭转,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多数山地生态遭受不同程度破 坏,废弃土地复垦率不高,采煤塌陷地范围不断扩大,湿地生态功能继 续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峻挑战,推进土地整治面临一定的生态 环境风险。
——土地整治机制尚待健全。土地整治活动涉及面越来越广,土地 整治工作的推进机制亟待健全和完善。农田整治的经济激励机制、建设 用地整治的政策机制、土地复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化机制、涉农资 金的有效整合机制、增减挂钩指标收益返还机制、农民产权维护机制、 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等尚待健全,土地整治基础需进一步巩固。
——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缺乏,开发利用限制因素较多。2010 年,全 省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 4.83 万公顷(72.45 万亩),主要分布在江 淮丘陵地区、皖西大别山地区和沿江平原等生态地位突出区域,总体质 量较差、环境脆弱、开发难度较大。
第二节 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实施以来,全省坚 持把土地整治作为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 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3.09 万公顷(46.47 万亩),城镇建设扩张态势明显。2010 年全省人均城 镇工矿用地面积为 151.28 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面 广量大特点突出,2010 年全省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高达 213.91 平 方米,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确定的上限。
——生态保护压力较大,局部地区农田污染严重。部分低山丘陵地 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床抬高等现象时有 发生;矿山损毁土地量较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地 质灾害发生较多;局部地区农药、化肥施用量和工业“三废”排放量增 加,进一步加剧了农田污染,生态安全形势堪忧。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 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的精神,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推 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 简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等相关规划与政策文件,制定《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以下简称《规划》)。
——农用地所占比重高,耕地保有量大。2010 年,安徽省农用地面 积为 1122.76 万公顷(16841.45 万亩),占全部土地面积比重高达 80.12%;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远超过全省土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的比重。
——农村居民点规模大,用地比重较高。2010 年,安徽省农村居民 点用地面积为 114.74 万公顷(1721.08 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和建设 用地面积的 8.19%和 60.74%。
第一章 土地整治背景
第一节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
截至 2010 年底,安徽省共有耕地 589.49 万公顷(8842.32 万亩), 占全部土地的 42.06%;园地 35.49 万公顷(532.39 万亩),占全部土地 的 2.53%;林地 377.74 万公顷(5666.16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26.95%; 其他农用地 120.00 万公顷(1800.01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8.56%。城市 及建制镇用地 32.69 万公顷(490.35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2.33%;农村 居民点用地 114.74 万公顷(1721.10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8.19%;交通 水利用地 31.98 万公顷(479.63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2.28%。水域 77.12 万公顷(1156.87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5.50%;自然保留地 12.61 万公 顷(189.18 万亩),占全部土地的 0.90%。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
——优化了土地利用格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06 年以来,通 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减少了建设用地总量,建设用地指 标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实现新增耕地 2.76 万公顷(41.33 万亩)。通过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了农村的散、乱、差面貌,通过引导农民向中
心村集中,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同时将节 约的土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拓展了建设 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主要阐明全省土地 整治战略,明确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 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是指导全省土地整治活动的纲领性文 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公众在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中的监督作用,维护 人民群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现将《安徽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送审稿予以公告, 欢迎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并对该规划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 其中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方案修改时一并采纳。意见和建 议在本公示发布之日起 5 日内(2012 年 8 月 28 日――2012 年 9 月 1 日)以书面形式反馈至省国土资源厅。
《规划》主要阐明全省土地整治战略,明确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是指导全省土地整 治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大 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 14.01 万平方公里。 《规划》以 2010 年为基期,2015 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二节 积极推进建设新损毁土地复垦 30 第三节 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 30 第七章 科学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31 第一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31 第二节 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开发利用 32 第八章 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 33 第一节 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3 第二节 促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33 第九章 重点区域与重点工程 35 第一节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35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41 第十章 土地整治资金与效益分析 42 第一节 资金供需 42 第二节 预期效益 43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6 第一节 严格执行土地整治规划 46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47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8 第四节 创新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49 第五节 加强整治基础和能力建设 50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