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优秀,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家的孩子”?
经常会有家长说
“你看人家孩子,家长也没怎么管,人家孩子就是学习很好!”
“人家孩子就是省心,不让家大人操心,自己就知道努力!
……
家长在这样慨叹的时候,除了怨怼自己家孩子之外,有没有深刻地思考一下: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为什么自己知道努力,为什么不用人管就学习好?
在我20年的教学生涯中,确实有所谓“不用管”的孩子存在着。
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叫刘豫元的男孩,来自河南省某地,跟父母租住在学校所在的镇子上,他父母做的是贩鱼卖鱼的生意。
每天天不亮两口子就骑着三轮车去水产批发市场上鱼了,回来在镇上摆摊卖鱼。
刘豫元说每天只有晚上能见到父母一会儿。
因为早上他醒来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上鱼了,中午他放学回家父母还在镇上看鱼摊儿,也不回家。
晚上收摊了才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刘豫元从很小就会做饭,早餐和午餐都是自己做自己吃,下午放学他做好全家的晚饭,等父母回来一起吃。
我这样说完,你觉得刘豫元全家会是什么样子呢?家里家外脏兮兮没个样子?不是的!刘豫元是个干净清爽的男孩子,他父母每天杀鱼卖鱼,只有大皮围裙上粘着腥水和血迹,从头到脚都干干净净。
刘豫元说,他家没有洗衣机,他妈妈每天晚上手洗衣服、收拾屋子到很晚。
妈妈白天在镇上会买好第二天要吃的菜,晚上择菜、洗菜,都给儿子在厨房备好。
刘豫元的作业总是干净整洁,没有错误,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伊珍珍,一个皮肤黝黑额女孩。
启初她家就住在里学校不远处,后来他爸爸工作变动,妈妈一边上班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姥爷,全家权衡,搬到了里学校很远的姥爷家住。
从姥爷家到学校坐公交车要倒两次车,大约需要近两个小时。
当时伊珍珍读五年级,每天上学没人接送不说,还带着上二年级的弟弟。
姐弟俩风里来、雨里去,说说笑笑,不觉得苦。
重要的是,姐姐伊珍珍是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各项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学习成绩更是一直优秀。
苏寒,一个不怎么爱说爱闹的男孩。
妈妈是裁缝,这年头大家都买衣服穿,裁缝的活儿少,挣不到什么钱。
爸爸是一个小餐馆的厨子,踏踏实实,也没什么稀奇。
苏寒跟我说,他的爸爸妈妈从来不玩牌,也不看电视剧,妈妈喜欢用布头缝一些小工艺品,爸爸呢,没事就看一本电工书,自己鼓捣着修电器。
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很没本事的两口子,孩子却特别让人省心,年年考试名列前茅。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想再说,也说不完。
我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到底是因为什么?基因好?也没见得有多么好。
教育得好?也没见他们怎么教育,甚至根本他们的父母就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人家的孩子”呢?是父母,是家庭。
是父母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是家庭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作为父母,你可以赚不到大钱,你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打工者,但是你必须有积极的认识态度。
这种态度,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前行的力量!
当你抱怨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的时候,当你抱怨孩子一提学习就蔫的时候,低头看一看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