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胚胎学重点总结第七章神经组织 1、神经元形态:核大色浅,膜/仁明显,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强嗜碱性,均匀分布胞体和树突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轴丘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仅镀银染色可见,伸入树突轴突。

2、轴突运输:慢速运输(单向):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向轴突终末延伸。

快速运输(双向):正向:轴膜蛋白、神经递质合成酶、含神经调质小泡、线粒体逆向:代谢产物、终末摄取物质 3、兴奋传单神经元神经冲动起始(轴膜)沿轴膜传导 4、神经元分类:多级神经元、双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传入神经原,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5、突触定义: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组成:突出前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1 / 21触后膜)作用过程: 冲动流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突触前成分)电位门控 Ca2+ 通道开放突触素磷酸化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改变膜电位改变6、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胶质细胞脑和白质中纤维性胶质细胞脑和灰质中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PNS)卫星细胞胶质细胞施万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最大,星形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生胶质瘢痕脚板:形成胶质界膜、神经胶质膜②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③小胶质细胞形态:最小,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功能:吞噬,来源于单核细胞④室管膜细胞分布:衬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功能:产生脑脊液⑤卫星细胞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⑥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7、血脑屏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神经胶质膜 ( 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8、神经结构 9、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最新资料推荐------------------------------------------------------ 髓鞘:CNS少突胶质细胞(同心圆卷绕);PNS施万细胞(同心圆盘绕,郎飞节,节间体) 10、冲动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快,跳跃式无髓神经纤维:慢,非跳跃式 11、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参与形成感受器或效应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肌梭环层小体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运动神经末梢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第十一章表皮 1、表皮分层(从内外)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薄皮颗粒层、透明层不明显 2、角质形成细胞①基底层:单层矮柱状,胞质少呈强嗜碱性;--------------------- 张力丝桥粒、半桥粒,分裂能力强②棘层:4-10 层、多边形,弱嗜碱性 ----------------------------- 板层蛋白,角蛋白丝束桥粒③颗粒层:3-5 层,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透明角质颗粒细胞核、细胞器开始退化④透明层:嗜酸性,折光性强⑤角质层:角质细胞,无细胞器,充满角质蛋白 ------角蛋白,均质蛋白功能:3 / 21吸收紫外线;防止体液流失;屏障保护作、。

、。

;;;;;;;;;;;;;;;;;;;;;;、、。

、、、66 用 3、非角质形成细胞①黑素细胞来源(神经脊):基底细胞间,无桥粒,内有小泡状黑素体(酪氨酸酶)黑素体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形成黑素颗粒,形成离体小泡与角质形成细胞融合,定位于核周围。

紫外线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合成和黑素颗粒快速释放。

当黑素体内出现黑色素时,改称为黑素颗粒。

②朗格汉斯细胞源于单核细胞,棘层浅部,含伯贝克颗粒,抗原呈递③梅克尔细胞---与感觉有关的细胞 4、真皮分为乳头层、网织层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第十四章消化管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内外: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粘膜 3、粘膜下层、肌层 4、外膜 5、三级放大: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6、舌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最新资料推荐------------------------------------------------------ 乳头菌状、轮廓有味蕾 7、胃特征: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②富含 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

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②富含 HCO3-的不可溶粘液膜,有屏障功能。

③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8、胃腺胃底腺最多,最重要,胃底和胃体,开口于胃小凹主细胞(胃酶细胞):柱状,核圆形,偏基部,底部嗜碱性,顶部酶原颗粒分泌胃蛋白酶原※靠近贲门多,靠近幽门少壁细胞(泌酸细胞):圆锥形,大,核圆,可双核,嗜酸性;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微绒毛,大量线粒体合成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促进 Ca 吸收)、内因子(保护、促吸收维生素 B12)颈粘液细胞: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分泌酸性黏液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表面粘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9、胃粘膜自我保护机制①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 HCO3-与粘液层结合,形成不可溶性粘液凝胶隔离胃蛋白酶;HCO3- 中和 H+,抑制酶活性②胃粘膜屏障:紧密连接③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10、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三级放大:5 / 21微绒毛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皱襞:粘膜+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 11、小肠上皮①吸收细胞:微绒毛②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从十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加③ 潘氏细胞: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④分泌细胞:I 细胞,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S 细胞,促胰液素⑤干细胞:位于小肠腺下半部,能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12、固有层①小肠腺②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运乳糜微粒③有孔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入血④平滑肌纤维⑤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13、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复管泡状粘液性腺(碱性粘液,保护十二指肠免受胃酸侵蚀),开口于小肠腺底部第十五章消化腺 1、黑体字概念①门管区:肝小叶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②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

③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④胆小管: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最新资料推荐------------------------------------------------------ 接成网。

⑤赫令管:胆小管于肝小叶边缘汇集成的若干短小管道。

⑥闰管:导管的起始部,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⑦纹状管:又称分泌管,与闰管相连(纹状管汇集成小叶间总管) 2、消化腺分类肝相关详看书 P153-P157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腺肝腺小消化腺消化腺腮腺:纯浆液性腺;闰管长,分泌管短;黏液少,淀粉酶多舌下腺:混合性,黏液、混合多;无闰管,分泌管短;黏液为主下颌下腺:混合性,浆液多;闰管短,分泌管长;黏液多,淀粉酶少第二十一章胚胎学总论 1、生殖细胞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PGC)生殖干细胞(GSC)精原、卵原细胞成熟两性配子 2、精子的发生与成熟睾丸中发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成熟:附睾内成熟,获得运动获能获能:女性生殖道内获能精子形成①核染色质高度浓缩精子头②高尔基复合体顶体③中心粒微管延长轴丝( 9+2 微管,尾部)④线粒体聚集线粒体鞘⑤残余胞质脱落 3、睾丸结构被膜:7 / 21浅层:浆膜(鞘膜脏层)深层:白膜(致密 CT)实质:睾丸小叶(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睾丸间质 4、生精小管细胞: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基膜外有肌样细胞精子发生定义: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发生①精原细胞紧贴基膜,圆或卵圆形 A 型:核染色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B 型细胞 B 型:核周边有较粗染色质颗粒。

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A 型:核染色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 B 型细胞 B 型:核周边有较粗染色质颗粒。

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④精子细胞⑤精子⑥支持细胞形态:大,从生精小管基底直达腔面;细胞轮廓不清,核三角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功能:支持、营养生精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产生睾丸液;吞噬精子细胞的残余胞质;参与血-睾屏障构成 5、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分泌雄激素 6、卵细胞的发生胚胎期: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受精时:---------------------------------------------------------------最新资料推荐------------------------------------------------------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 7、卵泡的发育和成熟①原始卵泡形态:体积小,数量多,中央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层扁平卵泡细胞,卵巢皮质浅层②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由卵原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随即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并长期停留在分裂前期,直到排卵前才完成这次分裂。

形态:皮质颗粒(溶酶体)特征:形成透明带和放射冠③次级卵泡形态:卵泡细胞间出现液腔时的卵泡称次级卵泡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及周围的卵泡细胞被挤到卵泡腔的一侧,形成突入卵泡腔的圆形隆起。

颗粒层: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细胞密集排列,呈颗粒状。

卵泡细胞改称为颗粒细胞卵泡膜:周围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其分化为内外两层。

内膜层:细胞较多,血管丰富,细胞常为梭形或多边形,体积较大,称为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电镜特点。

外膜层:胶原纤维多,细胞和血管较少。

※膜细胞合成雄激素,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9 / 21激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