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激电方法

激电方法

图2-3 对称四极装置示意图
对称四极装置如图 2-3 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 AM=NB,记录点取在 MN 的中点。其表达式为:
其中
在激电测量中,对称排列,A、M、N、B 四个电极同时沿测线移动, AB 和 MN 共有一个中点 O,且 O 点也作为记录点,规定 MN=∫,AB=2L, 这类装置的探测深度随 L 增加而增大。在激电测深时,通常固定 MN, 增加 AM 和 BN,这样可在同一测点得到不同深度上的信息,据不同测 点上的测深可编制电测深拟剖面图。 激电测深其优缺点可评述如下:
电参数测定的检查工作量为总工作量的5~10%,标本测定的均方 相对误差小于30%为合格,露头测定的均方相对误差小于20%为 合格。 无论是露头测定还是标本测定,应注意使供电电线与测量线分开,以 避免因电磁感应耦合造成测定的参数误差。
第五章 内业资料整理
室内资料处理人员应及时检查野外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及时将观 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及时进行数据的有关计算和预处理,及时绘 制有关图件。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并敦促野外操作员改正,对质量不 合格的测点应及时要求返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点、可疑 点应通知操作员及时重测或检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在解释过程中应参考野外人员的原始记录,特别注意记录中的矿化、 岩性变化等记录。
便在短时间内圈出异常的形态、做出成果的解释推断以及对异常进行 轻型山地工程揭露。 对精测剖面,可采用偶极装置,根据不同极距(一般4-6个)的观 测结果勾绘出断面图,以判断矿体的埋深、倾向和形态,然后根据综 合解释结果建议施钻验证,进而达到对异常的再解释。 在上述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岩矿石物性测定和幅频特性的研究。 一、联合剖面法
图2-6 偶极装置
如图 2-6 所示,其表达式为:
其中
偶极排列,两个供电电极 AB 和两个测量电极 MN 彼此分开,各在一边, 沿一直线排列,实际应用中的偶极排列一般是对称的。即 AB=MN=∫, AB 与 MN 中点连线 OO’长度为 L=(n+1)∫,n 为整数。测量结果记 录在 OO’中点,探测深度随 n 增加而增加。进行激电测量时,探测 深度可以固定的,每次测量后,四个电极向前一起移动一个固定距离, 一般为测点距,等于 MN。有时也常在每一个测点测量几个深度上的 IP 值。 在西方,偶极装置应用较广,但在我国作得很少,偶极排列有如下优 缺点: 1、偶极剖面对各类形态的地质体都有很好的反映,由于是以各种不
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 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 AMN∞和 MNB∞的联合。所谓三极排列是 指供电电极之一位于无穷远的排列。采用联合剖面装置时,可以用 A 电极,也可以用 B 电极供电,而 A 和 B 有一个共同的无穷远电极 C。 也就是当 A 或 B 供电时,供电迴路中另一电极 C 位于无穷远。如果以 O 表示测量电极 M 和 N 的中点,则在联合剖面装置时,四个电极 A、M、 N 和 B 极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测线),且 AO=BO。无穷远极 C 一般铺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 AO 的五倍(CO >5AO) 工作中将 AMNB 四个电极沿测线一起转动,并保持各电极间距离不变, 中点 O 就作为测点的位置。在每个测点上分别测出 AMN∞排列和 MNB∞ 排列 Fs、ρs。对于同一极化体,AMN、BMN 的测量结果将在极化体上 方形成交点。利用这种交点性质和曲线的不对称性可判断极化体的产 状、形态。
第四章 岩矿石物性参数的测定
岩矿石的电性差异是电法勘探的物性前提,也是成果解释的物理基 础。实践表明,合理地测定和利用电性参数,可以提高激电成果的解 释水准和地质效果。以数字式激电双频激电仪测定岩矿石的电性参数 时,通常取用两个参量,即幅频率(F)和电阻率(ρ),物性参数 的测量可参照选用以下方法。 4.1 露头测定法 (1)对称小四极法:在露头、探槽或坑道的岩矿石表面上,采用对称 小四极装置测定自然条件下的电阻率和幅频率,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 均可用直径2mm的铜丝或用其它材料做的小不极化电极。 选择露头时,应注意选择新鲜、无裂缝、宽度较大,表面较平整的岩
同位置去激发极化体,总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使极化体处于良好的极化 形态,从而观测到较大的极化率。 2、偶极拟剖面图上,对各类极化体的产状,形态有较好的反应。 3、可采用短导线方式测量,并将 AB 和 MN 完成分开,使电磁感应耦 合大大减弱。 4、导线短,布置和移动方便灵活,漏电机会也少。 5、为充分反映异常,最好作多极距测量,以便绘制拟剖面图,但由 于每次观测后要移动电极位置,因而增加了野外工作量。 6、由于沿测线不断移动四个电极,有时导致测量结果发生变化,而 这并不是极化体引起的,而是所谓的电极效应引起的。 四、激电测深
Mρ≤±4%为合格。 3视幅频率的评价。 ⑴ 正常背景值

均方误差 对正常背景区,一般以均方误差衡量。
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 Fsi——第 i 个点原始观测的幅频率值;
F'si——第 i 个点检查观测的幅频率值。 一般要求∑F≤±0.4—0.5%,对异常和背景均较低弱的地区,或者为 了特殊的地质目的。可设计高精度,如∑F≤±0.2—0.3%,不过这时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精度。对干扰较大,异常幅值也较大的困难 地区,也可设计低精度,如∑F≤±0.7—1.0%。 具体选用哪种精度,应在设计中加以规定。 ② 异常下限的划分: 异常下限=Fso+(1~2)∑F 这里 Fso 称为异常背景值,它可以根据不同背景的岩矿石的测定结果 取平均值加以确定,亦可根据面积或长剖面工作结果确定。
造成漏电。 2、电磁感应偶合效应随 AB 增加而增加。 3、在 AB 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使陡倾斜良导极化体的异常很不明 显。 4、说中间梯度异常形态简单,那是有条件的,即在 AB 中部,激发场 接近水平均匀场,因而异常形态与垂直磁化的垂直磁异常相当。如果 极化体不在 AB 中部,情况就不同了。 三、偶极—偶极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的工作比例尺一般都大于:1:10000,常用的有 1:10000、 1:5000、1:2000。测线沿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测线间距相当于作 图时所用比例尺的 1 厘米,即工作比例尺为为 1:10000 时,线距等 于 100 米。至于极距 AO 的选择则与勘探对象的埋深有关,一般要求 AO>3H(H 为矿顶埋深),而 MN=(3/1—5/1)AO。无穷远极垂直于测 线方向布置,要求 CO>5AO。 联合剖面法主要用于寻找低阻陡倾的硫化矿床或成矿有关的含水断 裂破碎带。由于联合剖面法工作中需要铺设无穷远电极,在每一个测 点上都要观测两次,因此装置比较笨重,效率比较低,很少用于地质 工作的普查阶段。 其优缺点可评述如下: 1、这种装置,可预先布置电极以减少移动电极时间,但这需要准备 很多电极,也要增加工作量。 2、联合剖面对各类极化体的反映能力可与偶极剖面相当,对板状体 产状反映更灵敏。 3、在相同条件不,联剖的电位差比偶极剖面大,但比中梯小。 4、装置最大缺点是要一个无穷远极,且必须用长导线与发送机相联, 带来很多不便。 二、中间梯度法
计 算 误 差 时 被 舍 去 的 点 不 得 超 过 参 加 计 算 点 数 的 1%
。 2 视 电 阻 率 的 质 量 评 价 : 视 电 阻 率 的 质 量 评 价 以
均 方 相 对 误 差 衡 量 :
式中:n——检查观测的物理点数;
ρsi——第 i 测点上原始观测视电阻率值;
ρ′si——第 i 个测点上检查观测视电阻率值。
第六章 野外观测质量的评价
1 为 了 衡 量 整 个 原 始 观
测 的 精 度 , 应 对 原 始 观 测 进 行 一 定 数 量 的 检 查 观 测
。 一 般 检 查 的 物 理 点 数 应 不 少 于 总 物 理 点 数 的 5 —
10 %, 如 还 达 不 到 精 度 要 求 , 则 整 个 原 始 观 测 作 废 。
图2-1 中梯装置示意图
中梯装置如图 2-1 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 AB 的距离取 得很大,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在其中间三分之一地段逐点测量。记
录点取在 MN 中点。其表达式为:
其中
此外,中间梯度装置还可在离开 AB 连线一定距离(AB/6 范围内)且 平行 AB 的旁侧线上进行观测(见图 2-2)。
第一章 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3.1 频率域激电工作程序 3.1.1 踏勘 根据地质任务在选择测区时,应组织力量进行踏勘,踏勘的目的在于 了解测区的地质特点和地球物理前提以及接地条件、干扰水平、生活 驻地、交通运输等情况。 3.1.2 试验工作 对新的工作测区,在编写设计时应在典型的地质剖面上或具有代表性 的地段,做一定数量的试验工作,具体实验工作量以能对测区的地球 物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宜。 3.1.3 草查与普查 对于1:5万~1:2.5万的大面积草查与普查时,其工作方法的 选择以偶极法或近场源法(AMBN)为宜。就某一具体测区而言,应 根据地质任务,通过分析所掌握的地质及以往的物化探资料或通过试 验,确定一个适当的极距进行面积性的工作,以迅速得到面积性的资 料,达到发现异常的目的。 3.1.4 详查 在普查所发现异常的基础上,开展1:1万~1:2千的详查工作, 这时可用中梯装置扫面。建议采用一线供电多线测量的工作方式,以
图2-2 旁侧中梯装置示意图
中间梯度法利用两个电极 A 和 B 供电,另两个电极 M 和 N 进行测量。 其特点是:供电电极距 AB 很大,AB>MN 一般 AB=(30—50)MN;在 工作中 A 和 B 是固定不动的,MN 则在 AB 之间中间 3/1 范围内逐点移 动进行观测。 中间梯度主要用来寻找陡倾的高阻含矿岩脉(如石英脉、伟晶岩脉等) 野外工作中通常测线垂直于矿体走向布置,点距等于 MN 之间的距离。 中间梯度排列之所以应用较广,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一段范围内不需要移动供电电极。在一系列测量中,导线 AB、 电源及发送机也不要移动,只移动测量电极极 MN(短导线测量方式)。 2、中间梯度排列中,可以一线供电,多线观测,甚至可以全域测量, 因而生产效率高。 3、在 AB 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均匀场,因此中间梯度的异常相对简 单,甚至可用电磁类比法进行半定量解释。 由于中间梯度应用较广,因而它的一些缺点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有 必要说明如下: 1、AB 导线一般在 1000 米以上,铺设很费时间,在潮湿地区又容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