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 4第四篇 行为主义学派
人格心理学 4第四篇 行为主义学派
15
三 人格发展
13岁左右,习惯系统基本形成. 早期发展重要.
16
华生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 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 境里养育他们,无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 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 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 —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 丐或强盗。
米勒1948年,老鼠攻击实验。
3 精神现象与学习 (一)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1948,米勒:获得性恐惧实验。 证明:
1.恐惧是可以学会的; 2.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
(二)语言和二级泛化
一级泛化:建立在刺激之间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之上 的泛化;
二级泛化:建立在言语符号的基础之上的 。
49
条件反应(CR) —— 分泌唾液
6
经典条件反射发生的条件?
7
经典性条件作用发生的条件
1.时间接近(亚里斯多德); 2.相倚性(Robert)。
相倚性:一种行为或事件依赖于另一种事件的 发生或刺激的出现(CS对US的预测)。
实验员+肉末
8
条件反射学说也称信号系统学说
一切信号物作为非条件的刺激信号所引起的条 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由具有抽象概括性质的言语信号作为条件刺激 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 射。
1.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然; 2.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
强化理论: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 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 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29
(一)建立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原则
1.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 重复出现的倾向。
2.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 刺激物。
51
11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主要特征比较
关键的关系 学生的行为
事件发生的顺序
举例
经典性条件反射
CS&US之间 不自觉的,行为是CS 或US引发 CR建立前:NS US UR CR建立后: CS CR 教师:挥手+请安静 学生:安静; 教师:请安静 学生:安静。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行为&结果 自觉的,结果导致行为发生 概率的增减 操作行为:强化-行为增加 操作行为:强化-行为减少 强化:安静-表扬,安静保持; 惩罚:吵闹-剥夺休息,安静 保持。
二者区别:
1.应答性反应: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
2.操作性反应: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
26
(二)反应泛化 、分化
类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 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 分化 :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
27
三 人格结构
强调外部情境。
28
四 人格的形成与改变
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 的过程。
4 挫折与攻击: 挫折:目的性行为遭受阻碍时的一种伴随状态;
攻击:是指以伤害某一有机体为反应目标的行为。
决定挫折引起攻击行为的因素: A 支配目的行为的内驱力水平; B 挫折的完整性,目的行为是部分受阻还是整体受阻。 C 较小挫折的累计作用。
五、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1.喂食情境 2.排泄训练 3.早期性教育 4.激怒-焦虑冲突
30
(二) 强化的类型
1 强化物:增加操作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的一种刺 激。 正强化物:在操作行为出现后给予,以增加该行为再 次出现的概率的刺激(奖励); 负强化物:在操作行为出现后停止或者移开的不愉快 的刺激。 2 强化 正强化:在操作条件作用过程中,通过对操作反应的 积极的强化来增强反应。 负强化:操作反应做出之后,立即去除厌恶刺激以便 增强反应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12
第二节 华生的人格理论
一 人性观 “空洞有机体”人性观
13
二 人格界定
人格: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全部债务与资 产. 资产(1 已组成的各种习惯的总体;2 可塑 性与保持性的高度协调.) 人格: 习惯系统/动作流(年龄—横断面)
14
强调研究行为。
“心理学必须抛弃所有意识方面的时机 似乎已经到来了,它不再需要以为它是 把精神状态当作观察的对象而自欺欺人 了。”
3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发现 巴甫洛夫(1849-1936)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实验发现
4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怎样发生的?
5
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刺激(US) —— 肉末 生理 —— 分泌唾液
反应(UR) 心理 ——焦虑(想吃)
中性刺激(NS/CS)——铃声 US+ NS/CS
42
(三)潜意识的意义 强调潜意识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潜意识: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与被压抑 的经验
43
二 人格结构
1反应:人格的主要结构性概念。 2习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
44
三 人格发展
(一)习惯的习得 1 一套特殊的反射 2 反应等级 3 原始的系统的概念 条件:学习困难
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 及时反馈; (5) 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39
第三节 多拉德、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一)多拉德,约翰(1900—1980) (二)尼尔·米勒(1909— )
40
一、基本概念
(一)学习的四个要素
1、内驱力
2、线索 3、反应 4、强化
41
(二)行为的种类 1 相同行为 2 仿同-依附行为 3 翻版行为
9
二 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发现?
主要观点:大多数行为都可以用操作性条件作 用来描述。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实验:猫笼; 结论:试验(尝试-错误)→刺激-反应联结。
10
学习的原则(桑代克)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指一个人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 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 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 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着一个不满意的变化, 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如:财富、名望、地位、分数、表扬等。
34
(四)强化的安排
1.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 次强化。 (2)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2.强化程序的基本类型: (1)比率程序 (2)间隔程序 固定比率间隔程序 可变比率间隔程序 固定时距强化程序 可变时距强化程序
46
四 人格适应
(一)冲突
优势动机: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往往存在着一种或多
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或称
为动机冲突.
1. 冲突的种类
接近-接近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 移置作用: 当某一内驱力降低或受挫时,它不 会自行消失,而是或者被压抑,或者以伪装的形式 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包括替代与升华。
17
四 人格的研究方法
1 受教育情况 2 一个人的成就 3 心理测验 4 业余爱好 5 在生活中的情绪表现
18
五 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
1 异常行为习得说
19
2 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
Bang!
20
2.小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的实验
21
系统脱敏法
钟斯(1924) 3岁彼特
22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35
(五)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
1 行为的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 逐渐消失
2 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经过一段 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再一次强化 学习之后重新出现。
36
五、人格的发展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 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 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 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斯金纳生平
(1904~1990) 《沃尔登第二》 《超越自由与尊严》 ……
23
一 人性观
中性观
24
二 人格概念
人格: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 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25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学习
定义(行为主义)
学习是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有机体的行为分类:
1.应答性反应; 2.操作性反应。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
=
37
六 异常人格
异常行为习得说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
原因: 1 不良的强化经历 2有缺陷的强化程序 3 线索辨别失败 4习得了一套不适应的反应。
38
刺激和行为的关系
(1) 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 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
施; (3)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
第六章 行为学习理论
《人格心理学》课件(6)
特点:
1.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 2.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 3.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采用严谨的 实验研究方法。
2
主要观点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 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 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 异; 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 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 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 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 法; 第二、口头报告法; 第三、条件反射法; 第四、测验法。
31
惩罚
惩罚:某种行为出现后所采取的具有减少该反 应再次出现的概率的措施。 正惩罚:呈现厌恶性或令人不愉快的刺激。 负惩罚:移除愉快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