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3 西方气质分类说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
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
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
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
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
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
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
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
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
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来源:一、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三、其他来源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 人格理论的功能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2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1.精准性2.可检验性3.概括能力4.简明性5.逻辑一致性6.有用性2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典例:沙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莫里,罗杰斯,凯利优点:可以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得到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洞察其人格的本质特点,提出假设与分析缺点:主观性过强,科学性不够强,易以偏概全2.相关研究运用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优点: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所获得的数据是自然情境下获得的;可以研究实际上或道德伦理上无法操控的变量缺点:统计上的相关不等于事实上的因果关系3.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
优点:可得到精准的变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具有高度科学性缺点:在实验室研究的东西、结果,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可能会很差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1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2无意识的特点(5)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易于变形和替换3我们如何知道无意识的存在(无意识存在的确认)1.认知催眠状态下,往往能回想起早已经忘记的儿童期经验。
2.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
3.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偶然失误不是偶然的,它们正暴露了一个人无意的真实欲望和动机。
4.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领域,即无意识领域。
5.精神分析发现很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
6.依据无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有效性,间接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
4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三部人格结构)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
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为埃罗斯(Eros)。
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
攻击、战争、自残、自杀。
死本能具有的能量为桑纳托斯(Thanatos)。
5 焦虑论(anxiety theory)三种焦虑1)、现实焦虑:是指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威胁的反应;2)、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原始冲动;3)、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超我的惩罚所产生的威胁感,即所谓良心的谴责;它主要以内疚、罪恶感或羞耻感来表达。
6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压抑(repression)概念否认(denial)概念反向(reaction formation)概念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概念7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生殖期(genital stage)1)、口腔期(0-1岁)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2)、肛门期(1-3岁)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3)、性蕾期(3-5岁)性蕾期性格(phallic character)4)、潜伏期(6-11、12岁)对性缺乏兴趣,但性力冲动并没有消失,升华作用培养责任感、道德感、美感、勤奋、合作等性格5)、生殖期(11、12岁以后)从自我中心到他人中心,社会道德的建设;自恋、自私、人际交往障碍。
8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第四章新精神分析1、阿德勒人格理论中发展的动力有哪些?(1)克服自卑感,寻求优越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着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2)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2、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1.统治-支配型2.索取-依赖型3.回避型4.社会利益型三种途径:1.出生顺序2.早期记忆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3、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及其意义(1)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和本我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
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
(2)哈特曼提出的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对精神分析运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自我的起源上为自我心理学的建立树立了丰碑, 极大地扩大了精神分析研究的范围, 使之包括记忆、思维、想象、学习等普通心理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区别动物的特点,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
4、能量中性化能量中性化是指把本能的能量改变从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6、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或称婴儿前期)7、人格冲突: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8、目的: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9、此时不要认为婴儿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10、第二阶段:18个月~4岁是儿童早期(或称婴儿后期)11、人格冲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2、目的: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13、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并且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14、第三阶段:4~6岁是学前期(或称幼儿期)15、人格冲突:主动对内疚16、目的: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17、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18、第四阶段:6~12岁是学龄期(或称童年期)19、人格冲突:勤奋对自卑感20、目的: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21、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22、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春期23、人格冲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24、目的: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25、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