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一、课程设置....................................... 1(一)设置依据................................. 1(二)课程定位................................. 1(三)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22.教学模式与方法 .......................... 23.教学效果评价 ............................ 2二、课程目标....................................... 3(一)知识目标................................. 3(二)技能目标................................. 3(三)素质目标................................. 3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4四、实施建议..................................... 29(一)教学基本要求........................... 291.师资要求.............................. 292.实训基地要求 .......................... 293.仪器设备要求 .......................... 294.课程资源.............................. 30(二)教学建议............................... 301.教学模式.............................. 302.教学方法.............................. 303.教学手段.............................. 31(三)教材选用............................... 31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31六、教学项目设计................................. 32教学设计一:.................................. 32教学设计二:.................................. 35教学设计三:.................................. 38教学设计四.................................... 42教学设计五: ................................... 45《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参考学时:68学时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一、课程设置(一)设置依据《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并且,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兼顾执业护士考试要求的基础上设置。
(二)课程定位《妇产科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等期课程的学习奠定护理理论、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孕产妇、妇产科病人及新生儿实施整体护理,并初步具备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
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在临床实践中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
《妇产科护理》开设于第三学期,共6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50学时,实训课18学时,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为2.8:1。
(三)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护理工作发展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临床护理专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重组,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基础知识、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科护理、计划生育护理、妇产科手术护理等学习项目。
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妇产科护理的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与方法《妇产科护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方面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一致性。
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教学、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
实践教学的安排主要有3种形式:校内实训室实习;临床见习;医院实习。
改变以往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的教学方法,现在采取标准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模型人身上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强调人的整体性和护理的整体性,并根据临床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了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人性化的护理,使他们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助的能力得到最佳的发挥,保障学生毕业时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符合当今临床工作需要。
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笔试与操作考试、过程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
将岗位工作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引入多元主体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实用性、客观性。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妇产科护理的概念及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及其一生各阶段的生殖周期的变化。
2.掌握(生理/病理)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母体生理心理变化,熟知相应的护理措施。
掌握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常见病病人的护理措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产科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3.掌握产前检查的时间和内容,并识别高危妊娠个案。
4.熟悉妇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评估要点,并为护理对象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知识。
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5.熟悉宫内节育器的种类、放置时间、并发症;了解避孕药物的种类、服用方法、不良反应;了解人工流产常见并发症。
6.了解妇产科护理范畴和发展趋势。
(二)技能目标1.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完整的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
2..能指导孕妇进行孕期保健,会评估胎儿在宫内安危。
3.具有发现异常妊娠能力,能对异常孕产妇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4.会对分娩期和产褥期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
5.会对妇科常见疾病患者提供有效护理措施和制定康复计划。
6.会进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妇女保健知识宣教。
7.会独立并规范完成妇产科护理文书的书写。
制定妇产科病区护理管理的计划。
灵活应用护理管理方法,合理管理科室的物品、仪器设备,节约有效使用资源。
(三)素质目标1.具有优秀的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健康心理。
遵守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母婴保健等相关的伦理、法律法规,遵守管理规范,参与护理管理,建立自觉管理意识。
2.具有医疗安全、护患交流、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
关注护理对象的情感需求,关心体贴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医护合作、护护合作。
3.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工作作风严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珍爱生命的职业情感。
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基本要求1.师资要求以班为单位,本课程需配备主讲教师1名,实训教师1名。
师资队伍依托行业,聘请有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具有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中级以上职称, 经过学校审核并进行试讲合格后参与教学和临床带教。
建立一支知识、能力结构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主讲教师要具备教学经验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实训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2.实训基地要求校内实训基地需设有多媒体教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无菌室、隔离室和模拟产房、模拟待产室、模拟母婴同室、模拟妇科手术室等.以满足教学并贴近临床实际,共需实训室7间。
多媒体教室设有多媒体主控台、摄录系统。
每间实训室设有女性模型(腹腔可以充气)、女性内外生殖器模型、女性骨盆、产前检查的各种器戒、计划生育相关工具(各种节育环,人流器戒、引产器戒……)、胎监。
多普勒胎心听诊仪等。
建立仿真的模拟病房实训环境,满足《护理学基础》示教、实训、自主练习的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应有不同级别医院,院内应有良好的实训环境,能够满足本课程实训需要。
3.仪器设备要求4.课程资源课程应具备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进度、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校本教材、理论试题库、习题及答案、实训技能库、实训指导、教学视频等基本教学资源。
同时,还应开发适合网络教学的资源。
(二)教学建议1.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务科统一领导下,教研组长的协助下,由课程负责人负责,成立课程教学团队。
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开展集体备课和跨学科备课,实施理论知识讲授、实训操作指导、实习指导、执业护士考前强化培训、考核等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适宜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实施“理实一体、课证融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导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微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如“分娩期的护理”,教师为学生创设临床问题的真实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体验护理工作的性质和作用。
“各种妇科疾病”,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的角色,使其了解护理对象的身心痛苦以及渴望帮助的心态,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建立网络课堂实现师生互动。
(三)教材选用教材选用;遵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规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妇产科护理》(主编:刘文娜)供护理、助产等专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