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住宅》教学设计
鲁沙尔镇第一小学李顺花
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
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
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过程与方法:导学—展交—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合作填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预习展示
三、预习检测
1、认读词语:仓库储存烹调烹饪防盗综合判断分门别类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
(1)事先约定。
()
(2)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
( 3)根据事物的特性分成各种门类。
()
四、初读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展示
五、再读理解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它们有
什么功能?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相关语句。
3.小组展示,绘制电脑住宅
六、想象创作
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电脑住宅》教学反思
鲁沙尔镇第一小学李顺花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
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放飞科技梦,引出课题。
然后进行预习展示环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读通课文,找出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不同。
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把电脑住宅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在黑板上。
最后,拓展环节“以文代写”,让学生设计一款新型的电脑住宅,实现听、读、说、写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重视了预习习惯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学习要点,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前预设不充分,学生的预习展示环节不是很精彩。
2、时间的掌控不科学。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环节,由于课文对电脑住宅的功能写得较具体,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因而学生填写时速度太慢。
到最后,教师只能打断学生的合作,而“以文代写”只剩下短短的五分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3、教师的掌控课堂的能力有限。
在这堂课,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时,教师不能及时采取好的措施引导学生,而是着急的把答案告诉学生。
4,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时,如果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在展台上将自己小组填写的表格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自己讲解,效果应该会更好。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又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今后,我将不断努力,争取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次第八单元
“放飞科技梦”单元导读课型教学设计
鲁沙尔镇第一小学李顺花
教学目标:
速度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八单元的学习。
请同学翻开书,读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读,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二、揭示课题
1、学生自读教材单元导语
2、指名读导语
3、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学生自助命名,师生确定主题)
4、说说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创造的奇迹)
三、逐文解读
1、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
交流板书: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2、学习《电脑住宅》
交流板书:风向标微型摄像机集装箱……
3、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交流板书:恐龙演变成鸟儿……
4、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交流板书:太空水稻、太空茄子、太空黄瓜……
四、总结延伸。
1、结合板书总结本单元主题及学习要点
2、回归“口语交际”及“习作”布置作业:未来的……
板书设计:
放飞科技梦
课题创造的奇迹
《呼风唤雨的世纪》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电脑住宅》风向标微型摄像机集装箱……未来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演变成鸟儿……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太空水稻、太空茄子、太空黄瓜……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鲁沙尔镇第一小学李顺花
单元导读课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值得研究的课。
一直以来,我对单元导读课的设计都是先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及单元学习要求,然后逐文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单元主题提出的问题充分交流,并随机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今天的这节课,我还是按步就班,在设计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和我校的牛丽娟老师多次交流,就本单元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如果设计一个大问题“创造了哪些奇迹?”,则《呼风唤雨的世纪》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学生容易解决,但在《电脑住宅》和《飞向蓝天的恐龙》不好把握。
于是,觉得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创造了哪些奇迹”“生活发生的变化”。
但结果,在我班上这课时,反而搅乱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每一课都想完成两个问题,结果没有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因此,我有把问题归结为一个“科学技术创造了哪些奇迹?”。
今天授课时,果然在阅读完《电脑住宅》后学生归纳不出奇迹。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在这一课,你只要找出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不同,就找出了科技创造的奇迹。
”这样一说,学生马上能找出相关的词句。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我自己的粗心,看错下课时间,因而最后的总结环节时间较仓促。
如果时间充分,让学生上讲台总结,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