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节 循环系统概述及常见症状体征
第一节 循环系统概述及常见症状体征
心 脏 内 部 解 剖
2.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 结、结间束、房室结、 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 分之合普肯野纤维。
3.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脏的血液供 应来自左、右冠状 动脉。
(二)血管
• 动脉----阻力血管 •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 • 静脉----容量血管
(三)血液循环
• 体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搏 出,沿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 除肺泡外的全身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后,再汇入各 级静脉 ,最后经上、下腔静 脉及冠状窦流回到右心房的 循环。
2.主诉活动耐力逐渐增加,活动时心率、血压 正常,无明显不适。
【护理措施及依据】
气体交换受损
• 休息与体位 • 氧疗:SaO2<90%
PaO2<60mmHg • 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 • 心理护理 • 病情监测
活动无耐力 • 评估活动耐力 • 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 • 监测活动过程中反应 • 协助和指导生活自理 • 出院指导
护理教研室 王 婷
学习目标
掌握: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措施。 熟悉: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心源性 晕厥的知识。
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病 因及发病机制。
重点 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难点 病因、辅助检查
正文
循环系统常见症状体征
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水肿
胸痛
心悸
心源性晕厥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护理教研室 王 婷
教学目标
1.熟悉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评估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解剖生理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 的神经体液组成。
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一)心脏 (二)血管 (三)血液循环 (四)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体液
二维超声:类似于解剖刀,无创性的将人体的在体心脏切成标 准或非标准的剖面,以便测量心脏各腔室、血管的内径,室壁 和瓣膜的厚度,等相关测量工作。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是利用多普勒原理探查血流的速度,可以测量心 脏内的压力阶差。 彩色多普勒就可以观察到血流的方向。
心脏MRI
心脏核医学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 体征的护理
心瓣膜的功能: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
张时血液返流,保证循环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
(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
四个心腔 三层心壁 一个间隙—心包腔
心脏壁分层
内层——心内膜 中层——肌层 外层——心外膜,即心包 的脏层紧贴于心脏 表面与 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 隙 称心包腔。腔内含少量 浆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 时起润滑作用。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概念
心源性呼吸困难(cardiogenic dyspnea)是指各种心血 管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病人呼吸时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 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衰竭,亦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 和心脏压塞。
左心衰竭主要病变基础为肺循环淤血。
发生机制
二、心血管病的分类
• 病因分类:先天性和后天性。 • 病理解剖分类:心内膜病、心肌病心包
疾病、大血管疾病。 • 病理生理分类:是对疾病引起的功能改
变的诊断,如心衰、休克、心绞痛、心 律失常等。
三、护理评估
1.病史:患病及诊治经过、目前状况、相 关病史、心理-社会状况等
2.身体评估:一般状态、皮肤黏膜、肺部 检查、心脏血管检查等。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病人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 –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
• 端坐呼吸
–严重肺淤血的表现 –静息状态下病人仍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病史
• 评估呼吸困难发生的缓急、时间、特点、严重程 度,能否平卧,夜间有无憋醒,是否有咳嗽、咳 痰、乏力等伴随症状。
护理措施
明显缺氧表现: SaO2<90%,PaO2<60mmHg 氧疗方法:鼻导管吸氧(2-4L/min)、面罩吸氧、 无创正压通气吸氧,间断或持续吸入, 据缺氧程度 调节氧流量
安慰鼓励病人,稳定病人的情绪,降低交感神经 的兴奋性,利于减轻呼吸困难
控制液体量和速度,防止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急 性肺水肿;24h输液量1500ml,速度40d/min以下. 老人、心衰病人应在30d/min以下 。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科护理学(第六版)
尤黎明、吴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对象 17级护本7班和8班
现场调查
2011年初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 血管病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心血管病是 全球范围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与其 他任何原因相比,心血管每年造成的死 亡最多。预测到2030年,几乎有2360万 人将死于心血管病。
伴随症状
病因
严重心律失常、严重主动脉 瓣狭窄、心肌梗塞、心肌病、 心脏压塞等。
(Adams-Stoes syndrome)
病情严重的危险征兆
• 心脏供血暂停3S以上可发生近乎晕厥;5S以上可发 生晕厥;超过10S可发生阿斯—综合征。通常由于 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可导致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教学小结
思考题
正常心电图
窦性停搏
急性ST段上抬性心梗
动态心电图
记录受检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内日常生活或工作状态下 的心电信号。
3.心脏超声检查
(1)M型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主要是记录心脏结构随着心动周期的细微运动, 也可用于测量心室大小,对特定心脏结构的细微观察,心 功能的测定。
(2)二维超声心动图
(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
四个心腔 三层心壁 一个间隙—心包腔
心脏的组织结构
由四个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构成。 右心房、右心室 —— 三尖瓣 左心房、左心室 —— 二尖瓣 右心室、肺动脉 —— 肺动脉瓣 左心室、主动脉 —— 主动脉瓣 右心室、左心室 —— 室间隔 右心房、左心房 —— 房间隔
二、心源性水肿
• 原因 :因心脏疾患所致的水肿,最常见于右心功 能衰竭、全心衰和心包填塞。
• 表现特点: –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低垂部位,以脚踝内侧,胫 前部明显,卧床病人:背骶部,会阴部。 –呈压陷性水肿,逐渐延及全身,发展缓慢, –重者延及全身,出现胸水、腹水 –伴有尿量减少,体重增加。
发生机制:
1.左心功能不全
肺淤 血
肺泡内张力增高 肺泡弹性减退
肺循环血压升高
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兴奋呼吸 防碍了肺组织的扩张与收缩,肺活
量下降
对中枢的反射刺激
肺淤血
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受影响
表现形式
劳力性 呼吸苦难
夜间 阵发性
端坐 呼吸
心源性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
• 劳力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 –仰卧时加重,坐起时减轻
• 肺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搏 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 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 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流回 左心房的循环。
心脏 :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管:血液流动的通道
(四)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
调节血液循 环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调节血液循 环的体液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内皮因子 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音、紫绀程度;听诊 心肺,记录心电图,测量生命体征。加强巡视 (夜间),呼吸困难有无改善,皮肤发绀是否减 轻,血气分析是否正常等.
【护理评价】
1.病人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夜间能平卧入睡,发 绀消失,肺部无啰音,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恢 复正常。
2.能根据自身耐受能力,完成活动计划,诉活动耐 力增加,活动时无明显不适且心率、血压正常。
1.病史:患病及诊治经过、目前状况、相 关病史、心理-社会状况等
2.身体评估:一般状态、皮肤黏膜、肺部 检查、心脏血管检查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心电图 检查、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影像学检查 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糖、血脂等)、微生物、免疫学等,根据相关 病因检查:如急性心肌梗塞查肌钙蛋白、肌红蛋 白、心肌酶学,心力衰竭时脑钠肽的测定,风心 病查血沉、抗“O”、C反应蛋白检查,感染性心 脏病体液的微生物培养、血液细菌、病毒核酸及 抗体检查。
• 此外:病室安静、整洁、开窗通风,衣物、被盖应宽松, 以减少憋闷感。
护理措施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半卧位 端坐位 舒适与安全
• 垫高枕头 • 摇高床头
• 严重呼吸困难时,用床上小桌 • 坐于床缘,双腿下垂
• 软垫支托肩、臂、骶、膝部 • 加用床栏防止坠床
2.氧疗 3.心理护理
4.输液护理 5.病情观察
心源性呼吸困难
护理措施
休息 体位 氧疗
心理护理 输液护理 病情观察
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
• 明显呼吸困难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 • 劳力性呼吸困难:减少活动量,不引起症状为宜。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加强夜间巡视,协助患者坐起,双
腿下垂,以改善呼吸和减少回心血量。
• 端坐呼吸:可使用床上小桌,让病人扶桌休息,必要时双 腿下垂。
• 对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的影响,大小便是否正常 ,病人是否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悲观绝望。
2.身体状况
• 一般状态: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血压,意识 状态,体位,面容与表情,皮肤黏膜有无发绀。
• 双肺是否可闻及湿罗音或哮鸣音,啰音的分布是否可 随体位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