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车险的赔付率?(转焊条作品)1.抛块砖出来砸砸吧!呵呵!我们先用财务口径的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吧,也就是外资习惯的comprehensive loss ratio。
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综合赔款/已赚保费×100%综合赔款=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追偿款收入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2.别急,这才是千层高楼的第三楼。
所有的业务活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上面的公式中,只不过作为业务经营人员,重点看哪些指标而已。
满期赔付率和已赚综合赔付率我后面会提到,从这些指标的出现和应用,我想大家会有一点小小的感触的。
还有,车险经营的结果是在所有险种中,运气成分最少的,一定是和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紧密联系,而且一定成正相关的关系。
3. 继续难眠,那就继续吧... 上面为什么提到运气涅,其实也不全是裸太说的,而是他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偶。
因为,分支机构的核保人向我汇报时,提到赔付率高企的原因永远是——大案影响!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这次我运气不好。
如果没有大案影响,我们的赔付率就应该是多少多少,比去年相比还有下降。
听到这话,我一般会反问一句:麻烦你告诉我,去年没有大案,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答的上来,但每次他们还是这么告诉我,真是没有创意!我从不否认大案会有影响,但在一定的周期内,就不能这样看问题了;另外,为什么会有大案?能否总结大案的规律?能否有效的躲避会集中产生大案的业务?我指的是概率的高低,不是0。
4.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你在做什么,谈何控制?!保险公司是玩风险的,如果都不知道风险暴露在哪里,那就是被风险玩。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都分不清毒蛇和不毒的蛇,更不知道蛇的七寸在哪里,看见蛇就上去抓,你会认为我在做什么?一定认为我疯了,在赌命,拿自己的生命向运气下注,对吧!但换到了车险市场,那为什么这么多的保险公司,什么手续费都敢放,什么业务都敢做,难道不是在赌命吗?!为什么大家就不这么想了涅!!!我相信,这个就是“运气”的来源,无知产生愚昧,无知者无畏!5.说的有点远了,但是这个是我这个话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怎么样找到影响赔付率的因素,如何识别、控制它,来影响赔付率。
6.再来谈谈满期赔付率、历年制赔付率和已赚赔付率(直接和综合)。
概念就不讲了,如果连这几个概念都不懂,你也不用发言了——因为,这里是专业论坛,起码我这个主题是专业技术贴,只有专业人士可以发言讨论,当然如果你是做这一行,愿意看下去,还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一些正确的概念。
所以,很多所谓的核保人在我这里都可以下岗了,呵呵!尤其是某个百亿保费的公司的同事们,对不住了,因为你们还在用简单赔付率。
你还真以为你们是卖菜的,卖价-进价=毛利,哈哈!7.国外的保险公司只有一个赔付率,就是已赚,包含了直接和综合,区别只是是否包含理赔费用。
我认为,只有这个才是最真实的,所谓满期、历年制都只是过渡产品,是从简单赔付率向已赚过渡的中间产物,也是因为某家“大”公司的纯熟运用,才导致满期、历年制在市场上的泛滥。
为什么这么说呢?只有进了你口袋的钱,才是你的钱,而不是将还没收到的钱就算成你的钱(简单),也不是还没有算到了你的手,但还要给别人的钱也算成自己的钱(满期、历年制),而是:最终进了你的口袋的钱,才真的是你的钱,你可以支配的钱(已赚)。
这个就是简单——满期/历年制——已赚的演变过程,从其中我也看到我国的保险公司在不断的成长和成熟中,大家也都在血和泪的教训中,逐渐摸索到保险业的规律。
8.谢谢LS的各位捧场!昨天谈过了赔付率的概念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影响赔付率的各种参数,这又要回到那个公式了。
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综合赔款/已赚保费×100%综合赔款=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摊回分保赔款+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追偿款收入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9.考虑到车险方面的分保因素影响较小(现在几乎已经不做分保/自中再的强制分保取消后,或在一些特定的项目运用再保,所以从大面来说,分保因素几乎可以不考虑),追偿款收入也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分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下面的三个主要参数:L“综合赔款”(主要)=L1赔款支出+L2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L3转回未决赔款准备金为了方便讨论,我设定了编号,即L=L1+L2-L3 10.再看分母: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转回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转回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长期责任准备金分保因素就不计了,各种责任准备金也不用细想,因为都是财务部门根据一定的计算原则(1/24或1/365)来计算的,这个没有什么花头的。
所以只用看保费收入,当然因为存在满期保费的提取,上半年的业务和下半年的业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计算时,会有一些偏差。
但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就是保费收入了。
我们也列个编号,P (保费收入)。
11.那么我们的简单公式就是赔付率=已决+未决+提转差/保费收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个公式不是计算依据,而是用于识别风险的。
12.先看已决,分为车损和人伤。
车损的修复费用:修还是换?配件价格(原厂件/副厂件)?工时费价格,工时是否合理?管理费?换下来的旧件或残值?人伤:不是有关政府部门刚发一个相关的规定吗?这个偶不太懂,反正是有关方面在企图建立一个交通事故的人伤的价格标准。
未决和提转差更多的是体现保险公司的理赔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甚至是对机构的管理水平。
13.据说某家“大”公司的分公司老总一级的领导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未决,案子都望高里估,反正上来的这半年,做亏了,也不是我的责任啊!到第二年,实际结案的时候,不就变小了吗!那赔付率不就下来了吗!公司不就盈利了吗!哈哈!(to 裸太:有机会就赶紧做吧,这个见效最快)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还用这种套路,最讽刺的是:这家公司居然还被业内外人士公认是国内保险业管理最好的公司!哈哈!偶不敢想不好的公司是什么样!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被人BS是正常的,不被人BS才是不正常的。
14.分子说了,总结一下,就是理赔部门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和公司的管理水平。
当然,我这个只是整个发言的一部分,后面会谈到核保。
也就是说,降低赔付率,做好车险管理,最最基础的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理赔人员的专业水平。
没了这个东西,饶是孙悟空在世,也无济于事。
15.未决的管理同样非常的重要,除了我上面提到的有意识望高里调,还有很多有意望低里调的。
道理很简单,半年或年底要考核赔付率了,那就少估一点嘛,这样赔付率不也下来了嘛,利润指标不也完成了嘛!哈哈!所以,偶最恨每个月都冒出来很多追加赔款的机构,真是垃圾!16.还有压赔案的,这种情况市场上屡见不鲜。
前面提到的那家100亿规模的公司,不就靠这个吗!后来连赔案都压不住了,要不是交强险,他们还能活到现在!!!17.同样,对机构查勘员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
什么拿了换下来的旧件去卖钱,指定事故车到关系修理厂好拿回扣,甚至串通修理厂一起做假案来骗自己公司的,更是举不胜举。
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啊,真是前仆后继,江山代代有人出啊!18.其实从第4 5楼LPP的问题开始,我们已经开始讨论核保方面了。
接上面的话题,刚才谈到了上海营运车的问题,就是不好的风险,在保险公司无法管控的情况下,去做就会亏,所以才会出现集体拒保的情况。
至于LPP提到的应该用加费承保而非拒保的方法,这个只能应对一部分的风险,也就是这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增加保费来降低赔付率而不致亏损;但其它一些风险,却不是这种方法就可以应对的。
如果保险公司无法管控这种风险,那就不如不做,所以,才会出现拒保。
这是保险公司走向成熟的第一步,知道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碰的。
这也是核保产生作用的第一步。
网友跟帖留言:车险扭亏,好大的一个话题!谁要是能做出完美解答的话,大家也不必那么烦了,呵呵。
我不是两核线上的人员,也不是业务线上的资深,对于扭亏,可能谈的连皮毛都不算,这里请大家见谅。
对于满期赔付率、历年制赔付率,我虽然只是一知半解的,但我想,这些都是已成既定事实的数据,真正要扭亏,承保是关键。
那么在承保上,相对立的观点又冒出来了,有人认为要扭亏,就要谨慎承保:营运车队不保,私家车加费承保,亏损险种(盗抢、划痕、玻璃)不鼓励承保,严控手续费......有人却认为,要想赔付率好看,分母越大则出来的结果越漂亮!那么就应该对于好业务大放政策,拼命做业务,把业务做得越多,分母越大就O K了。
前一种观点是:少做,要做就做好业务,而且要多收钱做,这样就不亏了;后一种观点是:做好业务没错,而且要拼命做,放开政策拼命做,做得越多,分母越大,赔付率就好看了。
但事实上,又回到大家一开始讨论的问题上了,什么才是好业务?去年不出险的就是好业务?还是说没有大案的就是好业务?谁能说一年两年三年不出险的车,下一年就不会出个大事故?那么两核线上的人员是怎么给我们界定区分好业务坏业务呢?我很好奇他们的标准。
现在很多公司核保的年纪很轻,经验很浅,资历不足,水平甚至比不上很多老业务员,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很残酷的现状!他们凭什么能担起一家公司盈亏的重任呢?那就先放下核保不谈,谈核赔。
在去年交强险上线后,很多公司想起来用的一个让赔付率好看的点子就是,所有事故,能用交强险赔的,一定要用交强险赔,要把交强险赔足了,再用商业险赔,反正交强险又不看赔付率的,这样从总体上来看,赔付率是要比原先好看些。
我就很奇怪了,原来核赔也只有这点本事来扭亏增效了么?即使各地都在呼吁签行业规范(统一当地车险手续费),联合公安打假(打击假案、骗赔),可是效果又怎样呢?微乎其微!难道说我们能做得真的只有这些么?还是我们(各家保险公司们),贪图眼前的小利,贪图那些高额的手续费、退费,不愿去真正为扭亏增效做些什么么?!焊条在继续18.谈点个人看法:规模和效益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只是一个事务的两面。
这一点从我们自己的机构可以看出,真正做的好的机构是规模和效益并重的,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这点我相信大部分的朋友是同意的,唯一有争论的地方是:一个新机构/新公司,是先规模还是先效益?这一点很有趣。
19.中外都有相似的词语来表达这个观点,也是我的观点,个人认为可能是唯一正确的观点(这一点欢迎大家探讨!)。
Profitable Growth / 有效益的发展20.我们继续降车险赔付率的话题吧!复习一下:1、基础管理是根本。
这点对理赔及机构管理的要求尤其高,首先是机构管理层不要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小金库,想怎么就怎么,否则永远做不好;其次是抓好定损这个一线环节,国内公司我只觉得PA 现在做的不错(相比其它国内公司还不错),标准化基本上已经能实现了;再次,就是管理好修理单位,还是PA胜出,几年前,偶就见过PA Shanghai在报纸上招标修理厂,这样大大减少了定损人员犯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