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病理学-炎症

动物病理学-炎症


血管 血管通 趋化 发热 致痛 组织损伤 扩张 透性升高 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增生
增生(proliferation):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炎 区
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的现象。
致炎因子 刺激 生长因
组织崩解产物
子释放
细胞 增生
实质细胞增生 间质细胞增生
修复损伤组织 功能
相互作用,使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③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穿出血管壁。 ④白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趋化因子作定向移动。
炎症中白细胞游出模式图
机制:
白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
趋化因子
细胞外Ca2+进入细胞
白细胞伸出伪足,定向移动
细胞内肌动蛋白、肌球蛋 白相互作用,引起收缩
游走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见于急性炎症后期, 慢性炎症,非化脓性 炎以及病毒、寄生虫 感染时。
(3)炎细胞种类、功能及临床意义(续)
类别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及浆细胞
功能
临床意义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及 组胺。
具有抗过敏作用,见 于寄生虫感染、超敏 反应性疾病及急性炎 症后期。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致敏后产生淋巴因子, 杀伤靶细胞;B细胞在 抗原刺激下转变为浆细 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 免疫过程。
1.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 淤血
血管反应
2.液体渗出——炎性水肿
(1)机制
血管壁通透性
水、盐、蛋白质等
微血管流体静压
渗出(炎性水肿或积液)
组织胶体渗透压
(2)渗出液与漏出液区别
渗出液
原因
炎症
外观
混浊
蛋白含量 25g/L以上
相对密度 >1.018
细胞数 >0.50×109/L
Rivalta试验 阳性
(三)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功能:吞噬、消化病原体及坏死组织碎片
(四)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功能障碍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一、按病程分类
超急性炎症(peracute inflammation) 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 亚急性炎症(subacute inflammation)
(2)白细胞在炎症灶中的作用
1)吞噬作用
①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②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包围吞入
杀伤和降解
2)免疫作用 主要有:①巨噬细胞 ②淋巴细胞 ③浆细胞
抗原
巨噬细胞 吞噬处理
T 致敏淋巴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细胞免疫)
B 浆细胞产生抗体(体液免疫)
3)组织损伤作用
白细胞释放产物
溶酶体酶 氧自由基 前列腺素 白三烯
组织损伤
(3)炎细胞种类、功能及临床意义
类别 中性粒细胞
功能
运动活跃,吞噬力强, 能吞噬细菌 、组织碎 片、抗原抗体复合物, 崩解后释放蛋白溶解 酶,能溶解细胞碎片、 纤维蛋白等。
临床意义
见于急性炎症,特别 是化脓性炎症时,变 性坏死后成为脓汁。
巨噬细胞
运动及吞噬力很强,能 吞噬中性粒细胞不易吞 噬的非化脓菌、较大组 织碎片、异物,可演变 为类上皮细胞、多核巨 细胞等;能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 发挥免疫效应。
具有防御组织
巨血成 噬管纤 细内维 胞皮细
细胞 胞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
(一)红:动脉性充血(鲜红) 静脉性充血(暗红)
(二)肿: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炎性水肿所致 局部组织增生所致
(三)热:血管扩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所致
(1)分解代谢
H+K+刺激神经末梢
(四)痛 (2)局部肿胀 压迫神经末梢
(3)炎症介质
刺激神经末梢
(1)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 碍
(五)功能障碍 (2)渗出物压迫、阻塞
(3)局内生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体温
有利: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意义 有害:过高发热 损害脑功能
长期发热 机体消耗↑
散热↓ 产热↑
(二)白细胞变化 急性化脓性炎症 N ↑ 甚出现核左移、中毒颗粒 过敏或寄生虫性炎 E ↑ 某些病毒感染 L ↑ 某些病原体如流感病毒、伤寒杆菌感染、WBC正常或减 少。
• 本质:防御为主的血管反应。
致炎因子
炎症的原因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放射线等。 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等。
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
炎症过程:
损伤 因子
局部变化
机体
过程
组织损伤
介质
血液动力学
血管反应 血管通透性
炎细胞渗出
介质
修复
基本病变 变质 渗出 增生
全身影响
主要见于慢性炎症时, 亦见于病毒、立克次 体和某些细菌感染时, 与机体免疫反应关系 密切。
嗜中性白细胞
异嗜性白细胞(鸡)
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吞噬过程
白细胞吞噬过程
4.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作用
炎症介质: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种类
来自细胞: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细 胞产物、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凝固
能自凝
漏出液
非炎症 澄清 25g/L以下 <1.018 <0.10×109/L 阴性 不能自凝
(3)意义
有利 有害
稀释与中和毒素 限制病原体扩散和杀灭病原体 物质运输 组织修复
压迫器官和组织
机化、粘连
3.白细胞渗出——炎细胞浸润
(1)渗出过程
边集 粘附 游出 趋化作用
①白细胞边集:白细胞离开轴流,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 ②白细胞粘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相互识别、
第四章 炎症概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炎症的原因 炎症局部病理变化 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炎症的类型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炎症的概念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 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 织对致炎因子所发生的防御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 血管反应。
• 致炎因子 → 活体组织 → 血管反应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alteration):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等。 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等。
渗出(exudation)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 成分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 程。
来自血浆: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和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
主要炎症介质及其作用(见下表)
介质
来源
组织胺和
肥大细胞、血小板
5-羟色胺
嗜碱性粒细胞
前列腺素
细胞质膜磷脂成分
白细胞三烯 白细胞、肥大细胞
溶酶体酶
中性粒细胞
淋巴因子
T淋巴细胞
缓激肽
血浆蛋白质
补体
血浆蛋白质
纤维蛋白多肽 凝血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