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信阳文化调查报告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重要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

有信阳特有的文化。

一、茶文化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

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一)信阳毛尖茶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二)信阳茶文化节从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优势,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含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信阳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是信阳本地最大的文化经济活动之一。

至今信阳茶文化节已举办十八届。

在第十八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茶文化节将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更名后,信阳茶文化节将更加国际化。

同时,中国绿茶大会也移师信阳。

本次绿茶博览会共设置了200多个展位,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参展商。

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西湖碧螺春等知名茶品都在博览会上一展英姿。

二、红色文化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土地革命时期,信阳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

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这里起飞,人民军队的第一个航空局——中共中央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在这里建立。

这里还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

该市的红色资源具有分布广、集中度高,品位高、影响大,跨度长、类型多等特点。

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旧址、鄂豫皖革命旧址群、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革命历史遗迹(遗址)遍布信阳的山山水水。

全市现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479处。

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许世友、李德生、尤太忠、万海峰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是这片红色圣土的杰出代表;吴焕先、高敬亭、许继慎等革命先烈更是长眠在这片热土。

三、饮食文化(一)信阳主食信阳主食:主食类型分为两种:淮河以南米为主,每日早晚为稀食,中年为干米饭;还有本地独特的高桩馍、油酥火烧、潢川贡面、三股酥油条等。

面条吃法除常见的用菜下面外,还有清水面条、捞面条、热干面条、蒸面条等。

包子的馅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

面饼的品种有锅饼、蒸饼、烧饼、馅饼等,多是贴锅烙制,油条、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

此外,还有一些节日食品,如腊八粥、汤圆、粽子、糍粑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由以米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信阳菜肴:豫南人“会吃”,对菜肴甚为讲究,家庭主妇大都是熟饭能手,男子擅烹饪的也比比皆是。

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

日常做菜,以炒、焖为主,其次是炖、煮。

待客时,蒸、煎、炸、爆、熘、拌、卤样样皆有。

油、盐、酱、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调料。

菜肴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现。

商城、新县由于山高水寡,水质偏酸、缺碘,熟制菜肴用猪油,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一日不吃猪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块肥肉才能把庄稼种”之说。

植物油被视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

在商城,人们还偏爱用有异臭味的腊猪油调菜。

带有臭味的筒鲜鱼和风干熏制的羊肉、鸭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视为佳味。

过年的腊肉一直可吃到次年农历七月十五以后。

鱼头酒的来历: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考证,流行全国的鱼头酒就起源于信阳一带。

信阳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

旧时的文人士绅常行雅令,现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

此外,主人的辈份低的要给客人、长辈敬酒。

为让客人多喝酒,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

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

鱼头酒一般为2一3杯,鱼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头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说,意在劝客人多喝几杯。

主要传统菜肴有:虎皮肉(红烧肉)、粉蒸肉、炖鸡、煎鱼、豆油卷肉、鸡旦肉饺、八宝饭、油炸丸子、滑肉、火锅羊肉、火肉、排骨肉、肉丸子、清炖牛肉、辣子狗肉、心肺汤、咸鸭蛋、菠菜麻油凉拌、芫荽麻辣凉拌、臭豆腐、腐乳、辣子咸豇豆、咸蒜瓣、炸鱼、咸韭菜等。

南部地区还有血豆腐、鱼糕、煨葫芦、南瓜炖泥鳅等。

还有各种汤:有咸酸肉(鱼)丸汤、清炖鸡汤、鸡片汤、肚片汤、羊(牛)肉汤、鸡蛋甜(咸)汤、海参汤、鱿鱼汤、银耳汤等。

平时红(婚)白(丧)事待客为八个凉菜、十个热菜(包括汤),在上热菜时最后一道菜必须是红烧大肥肉,俗言“大肉上了桌,有菜也不多”,故大肉上罢,最后以四个汤菜碗结束。

若来贵客,凉菜仍为八个,但质量可以提高,热菜16—20不等,数目得为双数。

1981年香港五分行商人来息洽谈生意,息县招待所一顿共做出60个不重样菜肴。

如此丰盛,不足为奇。

本县曾有“富贵不断头”宴席,即轮流不停地上菜,不计其数。

(二)信阳小吃信阳小吃种类多,有很多小吃街,下面介绍两种特色的小吃。

1、热干面热干面源自武汉(地球人都知道),却是在信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根成长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信阳热干面(下面简称信热)虽然大致的做法和武汉热干面(下面简称武热)的一样,但是信热到最后是要放千张和豆芽的,而且会加一勺子鸡汤的,吃起来没有武热那么干,味道比武热也要鲜美。

在武汉吃武热经常说“少放点芝麻酱,多下点面”,信阳吃信热要说“多放点汤,少要点芝麻酱”。

信阳基本每个早餐点买的都有热干面,而且每家的信热一早上都可以买完。

足见信热的受欢迎程度了!说说几个比较著名的信热集散地吧,一个就是九安,那地方是吃信热最上档次的地方,也是第一个吃信热有空调的地方。

虽然是3块一碗,基本还是可以接受的,有肉的,千张的,素的好几种,而且里面还有鸡蛋饼,八宝粥,豆皮,炒米粉等等,是个美食城,推荐一下。

二是电影院门口,信阳剧院旁边的胖子热干面,好像整个胜利北路风味小吃一条街就这一家信热,这里的信热好吃在放的佐料比较多,吃起来很有味,不过就是由点少。

三是幸福路茶叶市场里面的信热,只是早上买,旁边还有煎饺,蒸饺,煎鸡蛋,米线等等,我们每次早饭的据点就是那里。

其实我平时很少吃信热,所以说的出来就这些了。

其实无所谓在哪,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信热,自己家门口的信热才是最好吃的!!还有一家是我们很是怀念的,信高操场旁边的胖嫂热干面,那也许是我们在信高本部吃的最多的东西了,可惜没有了啊!2、信阳人民特色的烤鱼了别的地方的烤鱼就是干烤,信阳的烤鱼不一样的就是用料酒烧,这个方法是哪个人,哪家烧烤店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而且烤的种类越来越多,从单一的乌鱼,到现在的羊排,鲶鱼,乌鸡,兔子,味道也是越来越好吃,吃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原来就是在炭锅里煮鱼和千张(发现信阳人很喜欢千张),现在可以煮白菜,豆腐,海带,还有我们这些烧烤杀手最爱的方便面,烤鱼是一门烧烤和火锅完美结合的艺术。

信阳的烤鱼第一就是新华烤王了,原来只有八一路的一家,现在在申城大道,信师对面有家分店。

烤王的一些小菜比如说锅贴啊还是不错的,价格也适中。

烤羊排就是其士下面的建良了,这家的羊排不是用料酒烧的,而是用羊油炸出来的,闻着就香的很,味道就不用说了。

其士周围随着建良的出名,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烧烤摊,不过还是建良的正宗。

四、信阳民间艺术信阳市(原信阳地区),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除此之外,信阳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在文物方面尤为突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一)信阳民间音乐、舞蹈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

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

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

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

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

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二)信阳民居传统的信阳民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原信阳县(含全市区)、息县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北方民居特征,一般具有较宽敞的院落,大门位于院落正中,不设影壁,门两侧设有耳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