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经济学复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政府经济学复习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3.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4.帕累托最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如果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此时,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

5.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家把价格使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叫做“市场均衡”。

自由买卖、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有可能使许多商品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样的状态成为“瓦尔拉斯均衡”。

6.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1) 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

(2) 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只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

(3) 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

(4) 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7.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8.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标准。

9.公用地悲剧哈丁在“公用地悲剧”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

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

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10.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1.公共企业公共企业,又称公营企业,指所有权或控制权属于政府,并受其直接控制,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12.政治市场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

13.中间投票人定理所谓中间投票人,简言之,就是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他正好把其余偶数个投票人划分为人数相等、兴趣相反的两组。

由于中间投票人所持偏好重要,他理想中的备选方案总能够在投票过程中击败其他方案,脱颖而出,决定投票的最后结果。

因此,只要所有投票者存在单峰偏好,按简单多数规则对单维议案投票必定得出一个唯一结果,该结果恰好是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即中间投票人方案会被顺利通过。

14.阿罗不可能定理即所谓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状态各有其特定偏好的前提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以个人偏好相矛盾的社会状态的选择顺序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民主制度下,公共部门无法把社会成员对于公共产品的不同个人偏好加总成一个集体的偏好。

15.外部效用指的是某一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因此而付出成本,或获得受益的现象。

16.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若交易成本为0 或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机制(指交易双方的谈判)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科斯第二定理:在产权明确情况下,如若交易成本不为0 或不是小的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合理的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17.寻租寻租是人们为获得经济租而寻求权力拥有者庇护的活动。

18.D UP,1982,“DUP”,指“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 Unproduction Profit-seekingActivities),包括所有以直接的非生产方式获得利润的活动。

具体形式有:(1) 寻求关税好处的院外活动:改变关税及要素收入→金钱收入(2) 寻求税收好处的院外活动:政府收入→自己(3) 寻求垄断利益的院外活动:人为的能产生租金的垄断(4) 逃避关税或者走私:合法进口品-非法进口品=价格差→P19.“软政权化”软政权化由缪尔达提出,指的是法律、制度等都是软约束,政府官员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先决条件是:是否有利己效用;其实质是行政的随意性控制。

即权力约束软化。

20.奥茨定理假定公益物品的消费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并且该物品的每一个产出量的提供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对于这一种公益物品来说,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本地居民,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的多。

21.财政联邦制定义: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在分工与合作基础之上,共同完成公共经济职能,各自拥有一定的财权与财力的制度。

22.分税制分税制:指各级政府之间在明确划分支出责任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点,划分税种收入以及相应的管理权限,在辅之以转移支付手段的比较规范的分级财政制度。

23.政府规制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许可、定价等手段,对企业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24.俱乐部理论俱乐部模型:布坎南;用于解决中央、地方共同执行公共事务时,地方辖区范围应该有多大。

核心内容:随着俱乐部接受新的成员,现有的俱乐部成员原来所承担的成本有更多的成员来分摊,新成员加入使俱乐部拥挤,从而使设施更加紧张,显然一个俱乐部最佳的规模应当界定在这样一个均衡点上:新成员加入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拥挤成本)与由于新成员分摊成本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边际节省)恰好相等。

理论上是可以,但实际却难以实现。

25.蒂博特模型核心内容:人们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总想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所征收的税收间的最佳组合,当他们在某地发现这种组合符合自己效用最大化目标时,他们便聚集在这一辖区内工作和生活,并接受该辖区地方政府的管理。

这类似于“以脚投票”。

假设的前提:①人们可以自由流动;②人们完全了解辖区之间税收与公共产品的差别;③有足够多的辖区可供选择;④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和限制;⑤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个辖区之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26.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优势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四大优势(新凯恩斯主义)1. 征税权2. 禁止权3. 处罚权4. 交易成本/交易费用(1) 组织费用(2) “搭便车”问题(3) 不完善信息市场(4) 逆向选择(“劣胜优汰”)27.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是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其原因是理性的个人在实现集体目标时往往有“搭便车”的倾向。

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存在,即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并且集团内存在着迫使或诱使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机制,在这种条件下“搭便车”倾向会得到遏制。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决定于分利集团的情况,分利集团的天然倾向是宁可牺牲国家兴旺的前途而为自己牟取利益,因此分利集团势力越强,国家就越容易衰落。

28.囚徒博弈这一理论最通俗的描述就是:被警察抓住的两个囚徒有四种可供选择的策略,第一个选择是双方都不交待作案事实,警察会由于证据不足而只能对双方都处以轻微的处罚,这一方案在整体上是最优的方案,但对个体而言则是次优的选择,因为囚犯可以通过出卖对方而获得最优的结果;接下来的选择是一方交待,一方不交待,根据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原则,这一方案对交待者非常有利,但对不交待者则是最差的方案;最后一个方案则是大家都交待,这样俩人都会处以一定的惩罚,但会比不交待的处罚重,不存在优惠的问题,这个从整体上看来是最坏的选择。

29.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30.政治市场中公共产品偏好显示的途径政治市场上,公共产品偏好显示的四种途径:1. 投票:直接投票是消费者亲自对公共产品的方案进行选择,体现了直接民主;间接投票,是通过选举代表、议员进行投票,体现了间接民主。

2. 发言:公开演讲、网络、上课、游行、集会、示威等等。

3. 进退:即以脚投票,就是在一个社区,当公共部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时候,该社区的投票者将选择退出,迁移到能满足其需求偏好的社区去。

4. 反叛,即通常所说的革命。

31.公共选择的规则(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含义:所谓“全体一致规则”,就是通常提及的全票通过原则,是指一项公共决策或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全体当事人都一致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被通过和实现。

在这种规则下,每一个当事人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2).最优多数规则(3). 多数通过规则其中包括:a.相对多数规则,是指只要某被选方案获得的票数比其他被选方案多就可以胜出,赞同的票数可以不过半数。

在这一规则下,投票的结果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没有确定的结果。

b. 简单多数规则,又称为过半数规则,是指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若有一半或半数以上某个比例的人投票赞成,提案即获得通过。

(简单多数规则包括①单峰偏好:即所谓投票人的偏好为单峰值,是指在诸备选提案中,某投票认最偏爱其中一项提案,并且离开该提案向任何其他提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始终持续下降,从而该投票人对各提案的偏好顺序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单峰。

②双峰偏好/多峰偏好:在诸备选提案中,某投票人对其中一项提案的偏好程度较高,但沿某一方向离开该提案向其他提案变动时,偏好程度始而下降继而上升。

)32.外部效应矫正的途径校正的途径1. 公共部门对外部效应的校正:(1) 强制性征税或罚款,增加私人边际成本;(2) 补贴;(3) 规制或管制。

2. 私人部门对外部效应的校正:(1) 组织一体化,指对社会组织制度进行重组,使利益受到某项决定影响的人在做出该决定时能作为参与者发挥作用,即组织方面的适当改革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2) 产权界定:科斯定理(3) 其他方法①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策:如:环保产业化②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③社会道德制裁:33.寻租与寻利的区别34.寻租行为的后果35.寻租的层次性36.反寻租—设租的策略1. 康格列敦的观点:解决经济租的问题由三种模式:(1) 两两竞争,无更高层次的主管,是军备竞赛模式(2) 两两竞争,有更高层次的主管,是专制模式(3) 两两竞争,有三个高层次的主管,是民主模式——→委员会表决的民主方式决策,可能比其他方式更能减少寻租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

2. 海金斯的观点:从两个层次——(1) 放开第一层次的管制:市场经济行为尽量竞争化;(2) 第二层次,官位可以买卖或指定,而非选举或考试,但要公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