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大明宫唐代宫殿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此处是高宗以后的主要朝会之所。
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
在东、西、北 3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
宫城共有11个城门。
南面以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丹凤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有五个门道的宫门。
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至北排列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含元殿遗址为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
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处,紫宸殿为内朝正衙。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为前、中、后毗连的3座大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是一高台建筑,是宫廷内奉祀道教的建筑之一。
大明宫北部为太液池,池中有一土丘,即蓬莱山遗址。
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其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尤其是太液池的水面,为园林增添了山水景色。
2.永乐宫元代道教全真派的宫观。
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
元代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
宫内现存元碑8通,是研究全真派和永乐宫的重要史料。
永乐宫纵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都是蒙古或元朝建筑。
各殿前都有宽大的月台,殿间用高甬道连通。
是研究木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建筑装饰及壁画也是元代的代表作3. 磁州窑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
以烧造白地釉下黑(褐)花瓷器为主。
窑址分布在河北邯郸市,以观台镇窑址为代表,故又称之为观台窑。
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衰落。
出土的窑具有匣钵、垫饼、陶拍和陶印模等。
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瓷器为其主要特征。
装饰花纹的技法,既有刻花、划花,又有剔花、印花,还有精致的珍珠地划花和釉上加红、绿彩绘的多种装饰技法。
北宋时期,烧制民间日常生活用的盘、碗、壶、瓶、罐、洗与盆等器物,花纹多用花卉、鸟兽、婴戏和民间传说故事等。
瓷枕也是北宋时磁州窑的著名产品,枕面或画小儿垂钓,或画花鸟,或题诗句,着墨不多,却极传神。
磁州窑的瓷器是当时最为畅销的民用瓷器,因而北方各地民间窑场多行仿制,形成了所谓磁州窑系。
它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河北、山西3省,而以河南为最多,如河南的鹤壁集窑址,修武的当阳峪窑址,禹县的扒村窑,河北邯郸的彭城镇窑,山西的介休窑等,都以烧造磁州窑式瓷器而著称。
江西吉州窑也受磁州窑的影响而烧制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褐花瓷。
4. 定窑中国宋代瓷窑。
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在宋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是宋代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
定窑所烧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碗、盘、杯、盒、枕、瓶、壶等品种。
其瓷器体较薄,烧制时易变形,故多用覆烧。
其瓷胎质坚硬细润,呈乳白色,且白中闪黄,滑腻滋润。
在装饰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后多饰以精美的花纹,其纹饰主要有植物纹,包括牡丹、莲花、菊花等,另外还有鸳鸯、游鱼及瓷孩儿枕等,形成优美生动、富于变化的图案或器形。
其装饰方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和划花。
除白瓷外,定窑还烧制酱釉、黑釉和绿釉等瓷器。
定窑烧瓷,历史悠久,自唐至宋,其间曾吸取越窑等瓷窑的长处,逐渐发展,达到盛期。
并对宋代其他瓷窑产生过很大影响。
如山西的平定窑、阳城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均有仿定窑瓷器的生产,直到元代,曲阳还是一个烧制白釉瓷器的重要产地,但以后逐渐衰落。
5. 金界壕金代在北方边境地带兴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称“界壕”或“壕堑”。
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及俄罗斯境内。
大部分为东北走向西南,横跨约2500公里,实际总长度约7000余公里。
这项军事防御设施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挖掘成的既深又长的壕,在壕内侧堆土为长堤,并在长堤上加筑马面。
沿界壕的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兴筑有边堡,并在重要交通道口兴筑关隘,所以通称为“界壕边堡”。
主要结构是挖一条堑壕。
以防战马冲越。
掘壕所取出的土石方,堆积在壕的内侧,连接成一道长墙。
在南线第二主线和支线的外侧,都加掘了副壕,垒筑了副墙,形成主墙、内壕、副墙和外壕等4个部分。
在主墙上加筑有马面和烽台,多设在险要地段或墙身转折处。
烽台有的筑在主墙上,有的筑在堑壕附近,多建在山顶和谷口,以便于瞭望和传递信息。
边堡关隘按形制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戍堡、边堡和关隘三种。
6.居延烽燧遗址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城墙等遗迹。
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
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有特殊的意义。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了一万余枚汉简,后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发现两万余枚汉简。
重要的遗迹有甲渠候官治所、肩水金关遗址、亭燧遗址、城墙等。
7.邢窑唐代白瓷窑址。
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一带。
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
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则是其主要特点。
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
碗最多,大多为浅式、敞口,底为玉璧形,足矮浅。
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
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滑。
唐代邢窑白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
在埃及、印度等古代遗址中,都有发现。
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也出土有邢窑白瓷。
8.昭陵六骏唐太宗昭陵钱6块高浮雕骏马石刻,刻于贞观十年。
六骏为飒露紫、拳毛騧、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青骓,是太宗常乘坐破敌的6匹战马,太宗为纪年其开国武功所立。
6匹马姿态各异,雄劲有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珍品。
9.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上。
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墓位于内城正中梁山山腰上,依山为陵,居高临下。
陵园南面设三道门,城墙均为夯筑。
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均为三出阙,即一个母阙,两个子阙。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6马外,其余石刻均集中在第二三道门之间。
从南到北共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
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及61尊藩酋像。
墓道呈正南北的斜坡形,全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39层,每层石条厚半米,石条之间用铁细腰嵌住,上部为夯土。
乾陵的东南有陪葬墓群,共17座。
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李谨行墓、薛元超墓10.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
陈列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
博物馆有长期展出、比较稳定的陈列,也有短期展出、经常更换的陈列。
在我国博物馆界,一般习惯上将前者叫做陈列,将后者叫做展览,又称临时展览。
11.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12. 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
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13秦半两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14.白沙宋墓白沙宋墓是1951年发掘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的北宋末年赵氏家族的墓葬群。
白沙宋墓是赵大翁及其家属的墓葬,共三座,一号赵大翁墓为前后室,二、三号为单室墓。
三座墓都是仿木建筑结构且都有壁画,它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
不仅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研究宋代时期生活情形提供了参考。
15.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6.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是历史上有记载或者考古新发现的具有历史遗址性质的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与现今普通公园最大的区别是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具有文化、文物特征的公园。
例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就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一个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不仅具有公园的性质,而且它还保留了清代园林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的遗存,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典范。
17.五铢钱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汉武帝朝始铸五铢钱,到唐朝结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18.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
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因素。
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19.自然层与文化层①自然层是指在地质勘探或者遗迹发掘中,由各种自然堆积形成的堆积层,是不包含任何人类文化遗物的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