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

2、史学的功能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物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历史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历史主义是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运动地研究历史规律。

内容:①历史主义要求把历史看成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过程,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②要求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去考察③要求通过历史发展内在联系,发现它的客观规律④要求对历史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总之,历史主义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历史,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找出历史客观规律,以向前看的姿态回顾以往历史9、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联系:①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所有社会科学的,它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主义②历史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主义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手段,两者具有一致性区别:①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中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历史主义是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所应遵循的方法②侧重点不同: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时,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研究;而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某些具体问题时,则按历史主义的原则要求③针对面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针对历史唯心主义而言,历史主义针对历史研究中形而上学的观点10、阶级分析法作用、内涵、局限性作用: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阶级社会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②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中的具体的应用③它使我们在迷乱混沌中找出规律性的线索,在历史研究中起到提纲作用内涵:①必须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揭露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必须对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进行具体分析,充分估计到阶级斗争的复杂性,防止公式化③要对剥削阶级的历史作用进行全面的估计局限性:①阶级分析法既不能说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也不能说明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说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因而阶级斗争理论不能说明历史。

它仅仅适用于阶级社会,不是唯一的科学的方法②历史研究中出现无人化倾向,只见阶级不见人11、怎样开展历史的比较研究工作①明确比较研究的主题,阐明、说明、反驳某个人的观点②对比较的双方或几方要分别加以研究,真正做到明晰,建立牢固的调查之上,一定要接触事物的原始材料,弄清楚事物的发展线索③提出规律性的假设④通过比较,找出异同⑤分析原因,探讨规律,进一步研究⑥验证假设的结论是否正确12、历史比较研究的数量方法的内容,适用于哪些历史课题研究内容:①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收集、整理和储存史料,是发展的基本条件②对数据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的关系③制定各种数据模型,开展对历史现象过程的模拟研究适用范围:①适用于有量和数量概念的历史现象的分析②适用于存在着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③适用于某种历史结构的现象的研究分析④适用于对历史发展变化运动规律的分析13、逆向历史考察与顺向考察的相互关系①逆向考察要跟顺向考察相结合,仅用一种考察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必须结合起来。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其一,都不完整。

任何科学历史考察都是两者考察方法的辩证的结合②逆向考察必须是多层次的。

任何事物一经产生,就会不断地发挥作用。

要把各事物放到同一范围中去仔细研究,不能因后期阻碍就否定前期作用③逆向考察必须同科学预测相结合。

借助于正确理论和科学手段,对历史未来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具有可能性14、在论史关系上,学术界有哪几种意见,你认为哪种更符合历史研究实际,说明理由①以论带史。

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带动历史研究,分析问题必须按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史论结合。

史指历史材料,论指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

强调两者结合,理论跟史料的统一。

③把研究方法跟叙述方法相区别来进行历史研究处理论史关系,认为“论从史出”为研究方法。

强调历史观点,须从大量史料中分析观点我认为“论从史出”比较符合历史研究的实际。

原因:①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以论带史”属演绎推理,“论从史出”是归纳推理,观点是否正确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若超出范围,结论也不可能正确。

归纳很多史料中推演出,一般不会错。

②从认识论角度看:“论从史出”是符合认识论的,即从个别到一般的事物。

人类认识从个别感性事物开始,然后抽象出一般性的东西③“论从史出”方法恰当,与马克思指导思想不矛盾,反映了具体要求④在众多历史史料中,需要把握其联系,只有分析大量史料,才能提出根本观点15、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史学两大流派,及各自特点,转化背景两大流派:兰克式实证主义(兰克学派)与年鉴学派综合主义(年鉴学派)特点:兰克实证主义:①实证主义基本理论和信念是兰克建立的。

通过历史学的意识而重构的过去是能够认识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件。

②要求把经过实证的历史事实作为历史的客体。

特殊贡献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史料批判的方法③把自然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历史科学中来。

④研究主题是事件的历史。

⑤在学术发展方向上,日益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学科年鉴学派:①以年为代表综合主义历史,对历史科学的性质有了新的看法,认为历史是过去的科学也是现在的科学②年鉴学派非常重视历史事件的重复性③年鉴学派非常重视理论,主张历史抽象必要性,主张历史必须理论化④对整体历史进行综合的研究,主张从整体上认识历史进行历史总结。

历史研究是立体的⑤年鉴学派是典型的多元论者。

历史是多方向的⑥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从而也扩大了史料搜集的范围转化背景:①西方世界历史本身的发展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十月革命、一战使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危机。

史学界对兰克史观理念发生了挑战和批判,动荡不安的环境很难让史学界处于研究状况,于是历史学家不再为“过去”为研究过去,而是为“现在”研究过去。

历史研究更关注人类命运,为现实社会服务。

②二战后,西方世界发生变化,世界成统一的整体,20世纪的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受到挑战和批判,年鉴学派从历史学角度提出应战,而且其观点符合整个史学发展趋势。

③科学发展方向从整体上、综合性进行发展。

也顺合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科学本身是统一的整体,的联系。

年鉴学派综合主义模式符合当代整个发展模式。

④转变的契机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促进了这种变化16、《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史通》:刘知几撰,全书共20卷,分内外篇,内篇39篇,外篇13篇。

它是第一部对史学进行系统批评的专著。

该书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史家的严格标准,即十佳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该书还反映了史学的目的是“劝善防恶”,为后世树立榜样。

该书主要贡献在于编纂学。

《文史通义》:中国清代论述文史的著作。

章学诚撰。

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

该书远承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近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传统,纵论文史,创见迭出,对史学理论贡献尤多。

该书提出六经皆史之旨,对经书地位进行挑战,反对空谈义理和繁琐考据,强调经世致用。

该书主张历史学家除具有才、学、识外,还必须有史德。

在历史编纂学方面,该书区别了记注与撰述的界限,主张在纪传体中附图经,主张多修地方志。

17、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情况①起源很早,秦末到汉,刘向、刘歆开始搜集、作记、别录,完成了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七略》,主要内容保存在《汉书·六艺志》,成为现存下来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并提出了目录编纂的方法,“考绝源流”。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大发展,到《隋书·经籍志》,把原来六分法变为四分法,“经史子集”,隋末,加在《隋书》后。

③宋代又分两条路:一派重视书籍,以南宋郑樵的《通志》为代表;另一派重视书目的解题。

④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的高峰,为了方便检阅,把著录变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发展类别:一类是官方藏书目录,一类是私人藏书目录18、怎样搜集、鉴别史料和校勘工作搜集:①明确史料的分布a、正史部分史料,包括于二十四史中b、公私档案c、地方志,记载地方历史发展②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资料③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积累资料⑤注意从考古发掘中搜集资料⑥阅读外国著作、石刻、碑文⑦按研究主题分门别类地收集,比如制作卡片,查阅各种参考文献,了解史学界的既有成果和学术动态鉴别:①辨伪,即辨别史料的真伪,以梁氏十二法颇为适用②研究者对它们的识别③利用旁证法、反证法、逻辑推理和丰富的知识来考证史实④利用一些著名的考证名著,如清代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校勘:①了解史书的版本情况,然后与其它各科知识相联系②利用校勘法,最著名的是陈垣的校勘四例A、对校法,即要以校勘的书与善本一起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B、本校法,即以一本书前后互证C、他校法,即用其他文献来校勘此书的内容D、理校法,即没有底本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19、史学工作者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素养?①做好献身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