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题目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0.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五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观能动性
1.为什么说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的增长而减退?
2.为什么说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限,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
3.为什么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实践中能否做出何种准确程度的预见,取决于对客观规律和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程度?
第六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2.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
3.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
4.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5.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解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第七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过哪些困惑?怎样才能摆脱那些困惑?
2.怎样理解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怎样辨析促成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4.什么是促成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动因?
5.用什么标准衡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是促进性的还是促退性的?
6.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
第二编历史认识过程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
1.怎样理解历史认识产生和形成的规律?
2.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
3.为什么说每一项完整的历史认识都包含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这样三个层次?
4.怎样理解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经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1.为什么对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检验要分为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别地进行?
2.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
3.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是非得失?
4.通过实践的检验是能够促使历史认识不断地向更广阔.更深层的真理目标推进的,然而对真理的求索又是永无止境的?
第三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1.我们是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
2.历史学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3.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4.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5.历史和现实有何联系?
6.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
第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及研究实践
1.史学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和写作大纲?
3.怎样积累和整理史料?
4.怎样写读史札记和论文?
第二章历史研究方法
1.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由此决定研究者必须运用确定事实的技术性方法和解释事实的导向性方法?
2.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逻辑存在着依靠或然性前提去寻求必然性结论的矛盾?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矛盾?
3.为什么说导向性方法实际上就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理论指导原则?
4.怎样评价运用经验规律做解释.运用精神和文化因素做解释.运用"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做解释和运用因果必然性规律做解释这四种解释方式的是非得失?
第三章新史学方法
1. 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
2. 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
3. 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
4. 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
课程试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第一章客观存在的历史
第一节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2.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合理和错误的表现在哪里?
3.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第二节1.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
2.名词解释: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
3.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
4.名词解释: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
第二章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2.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历史学本体论、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认识论
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3.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形成原因何在?
4.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转变为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客观原因,及其表现。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
2.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3.唯物史观如何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4.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五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观能动性
1.历史发展规律中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限定性的关系?
2.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程度的变化和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界的能力的发展的关系。

3.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关系。

第六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七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怎样理解“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编历史认识过程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
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经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怎样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三章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1.历史学的认识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历史学的借鉴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3.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4.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
第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第一章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及研究实践
1.史学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历史认识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历史研究方法
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新史学方法
1.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范?
2.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价值?
3.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口述史学方法发展迅速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