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乒乓球步法新观念

乒乓球步法新观念

乒乓球步法新观念
张 博 (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市:110032)
世界乒坛在激烈竞争中向前发展,而促进乒乓球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步法”。

关于乒乓球技术中的步法,各国教练员、运动员都非常重视,深知没有良好的步法为基础,击球的命中率就没有保障。

1 步法快慢的决定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决定乒乓球专项步法快慢的因素是人体全面身体素质的好坏。

后来众多乒坛人士通过大量的比赛、训练实践得出的初步经验,是乒乓球选手步法的快慢与全面身体素质不成正相关,而似乎与专项身体素质成正相关。

例如,1994年对我国40名乒乓球优秀运动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其中一项就是身体素质的调查。

结果表明:全面身体素质好的有8人,占20%;专项身体素质好的有15人,占36%;但却有17人,占45%的优秀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专项身体素质都一般(甚至较差)。

如王涛,他的百米速度、全面身体素质、以及专项身体素质都不理想,而他的技术水平却达到了世界乒坛的顶点。

步法的快慢到底取决于全面身体素质还是专项身体素质,亦或是其他因素呢?我们认为:乒乓球专项步法的快慢取决于大脑中枢对对方来球的判断、反应的快慢,而大脑中枢对来球判断、反应的快慢又取决于运动员训练程度的高低(训练程度包括技战术、心理、对环境的适应、对对手的了解、对场上情况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

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由于长期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大量的国际、国内比赛的磨练,无论是技战术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判断场上形势、分析、辨别突发情况的能力都达到相当的水准,因此,对来球的判断、分析及做出反应的99%是准确无误的,对对方尚未出手的来球的预测准确率也在90%以上。

就因为王涛等选手的专业化、职业化训练程度极高的缘故,使其依靠正确的判断、快速的反应而事先进行步法的“预动”,而“预动”既从容又及时,还可克服突然起动造成的重心不稳。

一名优秀的百米运动员在打乒乓球时的步法却很“慢”,原因就是缺乏乒乓球的训练,故对来球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反应,也就谈不上如何移动步法了。

2 步法与重心的关系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击球动作的完成是靠身体重心交换带动的。

重心交换,上带动手臂挥动击球,下带动步法移动到位。

而对大量的乒乓球训练、比赛的研究证明,无论是上臂的击球,还是脚下的移动都不是靠身体重心带动的。

2.1 移动时重心轨迹与步法
步法移动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移动快,二是便于击球,而便于击球必须重心在移动中要尽可能平稳,所以步法移动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移动脚,而后重心跟上。

若依靠重心来带动步法移动,势必造成脚被重心“拖”着走,使脚的蹬地发力不够,影响移动速度,同时还会使重心起伏过大,直接影响击球命中率。

2.2 击球时重心轨迹与步法
击球命中率建立在重心平稳的基础之上。

击球时,只有身体重心落在两腿之间,重心轨迹在人体纵向转动轴上才最稳定。

原因之一:重心落在两脚之间不会由于重心偏斜产生倾倒趋势而使重心不稳。

而重心轨迹在人体纵向转动轴上便于人体绕纵轴转动挥臂击球,不致因重心偏离转动轴而产生一个偏心力,影响身体转动圆周的平稳性及造成脚部承重的不均衡性。

而靠重心带动手臂击球,由于势能的来源是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必然使重心起伏,使手臂不稳而影响击球的命中率。

原因之二:重心轨迹在身体纵轴上,当绕纵轴转腰击球时,不仅重心平稳,而且发力大、进攻点多。

这种
・4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 on 1999.第3期N o.3,1999
发力形式能充分利用腿蹬地、腰转动的力量。

而靠重心带动手臂的发力,从生理解剖结构而言不利于腰部的发力(腰部转动肌群的力量最大),不利于腿部蹬地的发力。

原因之三:靠重心转换带动手臂击球会破坏击球动作。

击球时正手动作是弧形运动轨迹,而重心转换是直线运行轨迹,弧形与线形两个用力方式很难融为一体。

而把重心放于两腿之间的转腰、挥臂击球则恰是两个同方向的弧形用力的合二为一,所以有利于增大击球力量,协调挥拍动作。

因此,移动步法时,应脚蹬地在先,身体重心跟进在后;击球时,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脚蹬地、身体绕纵轴转腰带动手臂的挥动击球。

3 步法的种类
3.1 主动步法
主动步法是指在一个回合中处于主动时击球所采用的步法。

主动步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左右横动为主的步法,另一种是以左右横动与前后移动相结合的步法。

左右横动步法包括单步、换步、交叉步、结合步四种。

单步是指以一脚为轴心,另一脚向前、后、左、右移动一步的步法;换步是指一脚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另一脚随即跟着移动一步的步法;交叉步是指来球同方向脚蹬地,异方向脚、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两腿在身体前形成交叉状,然后蹬地脚迅速跟上解除交叉的步法;结合步是指将单步、换步、交叉步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步法。

可以是两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步法相结合的使用。

这四种步法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近台快攻型选手,其次是弧圈型打法选手。

每场比赛使用率为50%左右。

前后移动的步法也有四种:单步、垫步、蹬跳步和结合步。

单步是指与左右横动步法相同的步法,垫步是指来球方向的同侧脚向来球方向迈出一步,异侧脚紧接着跟上一步,同时同侧脚继续向来球方向迈出一步的步法;蹬跳步是指身体正对来球,同侧脚蹬地,异侧脚跨跳并首先落地,同侧脚紧跟着成二步节拍式落地,以缓冲落地时的冲力,维持重心稳定的步法;结合步是指将单步、垫步、蹬跳步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步法,可以是两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步法相结合的使用。

前后移动的四种步法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削攻型的选手,其次是弧圈型打法的选手。

3.2 被动步法
被动步法是指在一个回合中处于被动时击球所采用的步法。

比赛中,选手在被动的情况下,无法回击质量很高的球,只能通过暂时过渡球的维持,以求寻机达到攻防转换的目的,即由被动转为主动,故此时所能采用的步法多是配合手法节奏的步法。

被动时的手法多半是“应急”手法,与之节奏相配合的步法也多半是“应急”步法。

选手在应急时当然是动作小、移动少而短的手法、步法来得最快,对1996-1997年的奥运、世乒赛、中乒赛、CCTV 擂台赛、
世界名星挑战赛等大型乒乓球比赛的上百人次的选手在被动时所采用的步法的电视统计表明:80%左右的选手被动时主要采用单步、换步步法,20%左右的选手被动时也采用结合步步法,仅有极个别的选手被动时采用交叉步法、蹬跳步步法。

4 步法使用的原则
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术对步法要求的提高,步法使用的原则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乒乓球继续朝着快
速、凶狠方向发展的今天,使用步法的原则应是取简去繁、取精去杂、取实去“花”
(花架子)。

在比赛中能用一步完成击球绝不用两步,能用两步完成击球绝不用三步,这样既省力、省时,又能保持重心的平稳。

在步法种类的选用上尽量少而精,切忌多而杂。

选出一至二套得心应手且利于实战的步法,反复磨练,使其与手法有机结合。

另外新形势下的比赛中,很多情况是在移动过程中出手击球,更突出了现代的步法新观念。

指望步法移动到位,四平八稳后才出手击球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而代之以讲究实效性、实战性,有利于比赛胜利的新步法。

收稿日期:1999-01-11
・53・第3期 张博:乒乓球步法新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