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操作规范
1. 正中神经
运动检测方法:较为常用且容易操作的
刺激部位包括:①掌中部;②腕(最远 端腕皱褶线上方大约1cm处,桡侧腕屈肌 腱和掌长肌腱之间);③肘(肘皱褶线, 肱二头肌腱和肱动脉内侧);④腋部, 也可在Erb点刺激。最常用的记录部位是 拇短展肌。手背接地。一般用表面电极 刺激,记录M波时最好用表面电极,必要 时用针电极。
(三)刺激强度和时限
输出冲动可提供不同时限的方波。时限为
0.1ms,强度为 5-40mA 的刺激是足以充分激 活正常神经的,在检测兴奋性减低的或有病的 神经时,可能需要更大的输出,上述强度范围 不会有特别危险,但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应特 别注意,在安装有心导管或直接插入心脏测量 中内静脉压者,应为神经传导检测的禁忌症。 阈刺激只能诱发神经中某些轴突,而不是全部 轴突的反应,最大刺激可兴奋激活整组轴突, 在增加刺激强度,诱发反应的波幅将不再增高, 超强刺激是指最大刺激的强度。
(2)H反射
A. H反射的生理学基础
在神经系统体格检测中,通过肌肉牵张反 射(即腱反射),可对有痉挛和其它相关情况 者进行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测定。然而,临床 观察不能客观地评价这些反应的灵活性、速度 和对称性。电生理记录的优势,即在于其量化 测定,可对这些反应,通过机械叩击肌腱,或 电刺激胫神经,进行定量评价。电刺激诱发的 脊髓单突触反射,即为H反射。
2、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也影响RNS的结
果。在检测前数小时内应用抗碱酯酶药 物,可使获得递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
F波检测方法
1、
刺激与记录 实际上沿神经行程上的任何一点给予 超强刺激,增可诱发出F波。诱发F波时, 最好不用时限较长的刺激,因为不必要 优先激活较大的传入纤维。刺激速率不 应高于 0.5Hz,以避免前一个刺激对下 一个波的影响。采用表面电极记录,活 动电极置于所测肌肉的运动点,参考电 极置于肌腱。
每一次刺激引出的F波,潜伏期都可能不
同,其差异可达至数毫秒。因此,至少 应给予 10 次以上的连续刺激,以获得连 续的反应。
4、 F波的易化
轻度随意收缩,可加强F波的检测,因而
可使反应得以易化。在轻度随意收缩期 间,仅有少数轴突带有随意冲动(顺 向)。因此,给予电刺激时,逆向冲动 仍可到达剩余的绝大多数轴突的细胞体, 从而产生回返放电。
5. 腋神经
运动检测法:运动传导检测时,用表面
电极在Erb点刺激;地电极置于肩峰或上 臂;记录电极置于三角肌,活动极置于 肌肉中段最突出处,参考极则置于三角 肌的止点;记录运动反应时可用针电极, 也可用表面电极。记录腋神经感觉电位 时,可采用近神经记录法。
6. 面神经
运动检测法:可在耳垂下、前、后刺激
关于F波,有两种假说,一是反射假说,一是运 动神经元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假说,或二者兼而有 之。当切断肢体的传入神经纤维,以及脊髓横切后, F波仍然存在,这强烈提示,F波只取决于运动神经 元的回返放电。单纤维肌电图研究也表明,F波出现, 需要预先激活运动轴突。然而,“回返放电”不能 完全除外有反射成分的参与。
感觉检测法:
刺激一般用表面电极。记录时,可采用
逆向法,于虎口处安放接收电极,在接 收电极正极向前臂10cm及14cm处刺激。
4. 肌皮神经
运动检测方法:表面电极在Erb点刺激。
地电极置于肩峰或上臂。记录电极置于 肱二头肌,活动极置于肌肉中段最突处, 参考极则置于肱二头肌肌腱。记录运动 反应时可用针电极,也可用表面电极。
(2)重复神经刺激检测 的影响因素
1、 温度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湿度对神经肌肉传
递阻滞有重要作用。在 25 - 40 ℃范围内, 随 着 温 度 的 降 低 , CMAP 波 幅 增 加 , 但 (低频和高频刺激的)递减反应又使得 CMAP 波幅降低,且强直后易化或强化和 强直后衰竭可行到改善。
感觉检测法:采用表面电极逆向法测定
时,在外上髁 正上方、肱二头肌和肱三 头肌之间刺激;于刺激点到腕之间前臂 后侧皮神经行程的某一点记录,即从刺 激点到腕背面尺、桡茎突之间的连线中 点。接地电极置于刺激与记录电极之间。
9. 肋间神经
运动检测方法:运动传导检测时,可在
近端部位刺激(紧靠棘旁肌外侧),也 可在远侧刺激(同一肋间隙水平肋缘后 6cm处)。于腹直肌记录。T7:剑突或其 上1cm处,T8:剑突下1-3cm,T9:肚脐上 2-5cm,T10:肚脐下 3cm,T11:肚脐与耻 骨联合之间的中部。
肌电图操作规范
实验室的建立
电诊断实验室的选址、建筑、装备与陈
设布局应精心设计,以保证既能获得良 好的记录,又能使受检者感到舒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实验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
(1)实验室应远离电动设备 (2)高频电辐射源如放射科、理疗科以及使用大电流
的地方如计算机机房等,以免引起基线不稳或 50Hz交流电干扰。 (3)实验室应远离人群、车辆及高楼,以保持环境的 安静,必要时加用隔声设备如隔声板、重门、双 层玻璃窗、橡皮地面、吸声门帘、吸声砖瓦等。 (4)实验室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并能调节控制。 (5)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以及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以免受检者焦躁、出汗或寒颤。 (6)实验室应宽敞,至少应分为两间,一间作为仪器 的操作及病人的检测,要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使工作人员能比较容易地接触病人和仪器。
16.腓肠神经
为纯感觉神经,检测方法为:逆向检测
时,表面电极于腓肠肌肌腹下缘稍下方 刺激,约在小腿中、下 1/3 ,中线外侧 (外踝上方10-16cm)。表面电极记录, 活动极置于外踝与跟腱之间、踝水平, 参考极置于其远侧3cm处。
腓肠神经
3. F波
A.F波的生理学基础 当给予神经以超强刺激时,常可诱发出一个 晚反应,即 F 波,它出现于直接的运动电位 (即M波)之后;这表明诱发F波的冲动,不 是先到达刺激远侧的记录电极,而是先朝脊 髓方向传播,然后再转回兴奋远端肌肉。
肋 间 神 经
10.股外侧皮神经
为纯感觉神经,检测方法为:采用逆向
法时,表面电极于腹股沟韧带之上,髂 前上棘内侧1cm处刺激;或者在腹股沟韧 带之下,缝匠肌起点处刺激。于髂前上 棘和髌骨外缘之连线上某一点用表面电 极记录。活动电极置于髂前上棘下方 16cm处,参考电极在活动电极远侧 3cm处。 刺激与记录电极之间接地。
尺神经
尺神经微移试验
3. 桡神经
运动检测法:可用表面电极在前臂(记
录电极近侧几厘米处)以及上臂外侧 (肱骨外上 近端 6-10cm 处)刺激,也 可在桡神经沟、腋部以及Erb点处刺激。 用针电极或表面电极在桡神经支配的肌 肉记录。较常选择的肌肉包括食指固有 伸肌、指总伸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以 及肘肌等。接地电极置于刺激与记录电 极之间。
坐骨神经
14.腓总神经
运动检测法:可在多个部位刺激。①远
侧部位,在踝部于趾长伸肌和拇长伸肌 腱之间刺激。②近侧部位,在膝部于腓 骨头后、上方刺激。③如果怀疑病变部 位在腓骨头,还应在腓骨头远侧以及 腘 窝处刺激。一般采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 录。活动电极置于趾短伸肌,参考电极 置于肌腱。刺激点与记录电极之间接地。
(一)相位的正负
当活动电极相对于参考电极为负时,从
基线向上偏转即为负成分,当活动电极 相对于参考电极为正时,从基线向下偏 转即为正成分。
(二)波幅及面积
波幅是从基线到负峰或从最大正峰到最
大负峰的电压。负成分的波幅与去极化 纤维的大小和数目成比例,因此通过这 一参数可估计执行功能的、活动组织的 总量。在波形曲线下的窨即为面积,通 常仅测负成分的面积。
腓总神经
15.胫神经
运动检测法:可采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
录。刺激部位可选用神经行程中的多个 点,最多见的是内踝上、后方以及 腘 窝 (稍偏外侧)。记录电极置于拇展肌, 或小趾展肌等。
感觉检测法:
采用逆向法,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也
可采用针电极近神经记录。环状电极置 于趾1或趾5记录,于内踝后、屈肌支持带 上方及 窝接收。
正中神经
感觉检测方法:逆向法检测时,用表面
电极刺激和记录。一般在掌长肌腱和桡 侧腕屈肌腱之间,腕皱褶线上方刺激正 中神经(混合神经),用指环电极于拇 指、食指或中指记录。将记录的活动极 置于近端指-指关节,参考极置于远侧。
2. 尺神经
运动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表面电极,常用 的刺激部位包括:①腕部(紧靠尺侧腕屈肌内 或外侧、腕皱褶处);②肘部尺神经沟稍上方; ③肘下(尺神经沟远侧大约 3cm 处;④肘上; ⑤腋部刺激。也可于 Erb 点刺激。可用表面电 极或针电极于小指展肌记录,活动电极置于肌 腹,参考电极置于第五掌指关节处。检测尺神 经深支时,可于第一背侧骨间肌记录。手背接 地。 感觉检测方法:逆向法时,表面电极于腕 部刺激,指环电极于小指记录;活动电极置于 近节指关节,参考电极置于远侧。手背接地。
2.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方法
当电刺激神经时,冲动沿运动、感觉或
混合神经传播。评价神经传导特征取决 于波幅、潜伏期、波幅面积的分析。对 于运动纤维是测定电刺激神经时获得的 肌肉动作电位;而对于感觉纤维,是测 定电刺激神经末梢或神经干时所获得的 神经电位,在不同神经上,由于解剖各 异,测定技术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都 是相同的。
面神经,记录电极可置于鼻肌、眼轮匝 肌 口轮匝肌、额肌等。
7. 前臂内侧皮神经
感觉检测法:采用逆向法时,在肱动脉
内侧、肱骨内上髁上方4-5cm处表面电极 刺激,于内上下班 和肱二头肌腱之间的 中点至尺骨茎突连线中部记录,大致相 当于内上髁下方7-8cm处放置活动记录电 极即可。
8. 前臂后侧皮神经
隐神经
13.坐骨神经
以一较长的单极针,插入 腘 窝顶正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