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4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教案

人教版4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用计算器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亿以内、亿以上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会正确地读写大数。

3.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的近似数。

4.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三、具体编排
这是本单元的具体编排如图
具体内容
主题图:
选取我国六个省、市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和我国的总人口数,说明这些人口数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这些为大数的认识提
供现实背景,也反映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大数的认识。

同时,配以最能反映该地区特点、形象的图片,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所看到和听到的大数,也可以通过主题图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知道什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画面上呈现的6个大数,课下还可以让学生搜集其他省市的大数,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利用北京天坛图,呈现北京市人口数。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数数,利用已有知识——满10向十位进1,一万一万的数,说明10个一万是十万。

照这样数下去,引出“百万”“千万”和“亿”向学生说明这些都是计数单位,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在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讨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例2:读数
例2是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发现含两级的数如何读,通过探讨、交流,自己总结出读法。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提供或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大数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尝试读一读,再和同学讨论交流:这些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不一样?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充分汇报,教师及时补充说明:含有两级的数,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数位中“0”的读法,学生通过尝试读数,进行汇报交流:读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读法。

例3:写数
例3是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

并渗透环保教育。

在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再引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学生试写一些数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写含有两级的数,教师集中讨论的意见。

归纳出:先写个级,再写万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例4:比较大小
例4是教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呈现我国面积最大的6个省份的数据,并配以反映该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老师们还可以用中国地图来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些省份的了解,这样,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生存中经验积累的机会,有丰富了教学课堂。

学生读数后,利用已有知识,鼓励他们自己探索亿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学会总结比较大小数的方法,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

例5:以“万”为单位
例5是教学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教材提供的
素材是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的科普知识。

教学时,先介绍红、白细胞的作用,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让学生读出数,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然后教师说明:整万的数,为了读写方便,可以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

例6:四舍五入法
例6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材呈现的是有关地球和太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

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收集并交流图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几倍吗?使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请同学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启发学生想到:用以“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从而引出怎样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然后学生尝试写一写,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中得出如何运用“四舍五入”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这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一下:改写熟练后,可以直接写约等号如:12756≈1万
二、数的产生
数的产生: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十进制计数法
在介绍了数的产生的基础上,教材接着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时,教师出示不完全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从而探索出新的计数单位。

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利用我国人口数引出更多的数级,为下一步认识亿以上的数作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是读亿以上的数。

为了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个级和万级的读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自己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读大数时,看清数位很重要,因此,在练习时,应注意训练学生记住右起第几位是亿位,以及看到一个多位数,能很快确定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例2:是教学写亿以上的数。

例3是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在来写亿以上的数难度一般不大。

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试做,并归纳出写法。

教师只要强调写数时要对准相应的数位即可。

对于例3可放手让学生试做。

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强调整亿的数去掉后面8个0后要加上一个“亿”字。

对于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强调最好先分级,看亿级的数是多少,再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最后注意不能忘写“亿”字。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中主要介绍了算盘的认识、计算器的认识和其他计算工具的
认识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用计算器计算
例1:一般四则计算
加减把按键的顺序和屏幕结果对应起来,可以具体讲解。

乘除让学生自己完成。

.
例2:用计算器找规律
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关系,猜测规律,写出后几题的答案,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但不要像以前一样把现成的结论、法则教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2.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上有一些小的实践活动:
P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P12:在家长帮助下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在全班交流。

P17:你还想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如果可能,到互联网上查一查。

P23: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目的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

2.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过程
1、猜想1亿有多大。

2.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教材提供范例:(1)确定课题(2)确定方案(3)测量、计算(4)建立1亿表象(可用比较的形式)3.自己设计方案,如可以选“1亿颗黄豆有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个人可以站多大面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