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工程资料

城市道路工程资料

步行带。步行带计算宽度为0.75米;车站、码头、 繁华商业区的步行带采用0.9~1米为计算宽度 (行道树带宽度另加),一条步行带的通行能力 为每小时600~1000人次,商业区应采用低值。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四节 城市道路平纵横 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宽度与车道布置
• 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 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 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 分车道宽度和长度
市政工程概论
1.1 城市道路的性质、作用与组成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一节 城市道路的性质、 作用与组成
一、城市道路的性质
• 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所有道路(包括干道、 支路、交叉口以及同道路相连接的广场等) 组成的交通网络,在一些现代城市中还包 括地下铁道、地下街等设施。
二、城市道路的作用 • 连接功能 • 区划功能 • 容纳功能
城市
北京、西安、纽约 莫斯科、东京、巴黎、伦 敦、慕尼黑
城市道路的网格布局形式比较
布局形式
自由式道路网
混合式道路网
特点
道路网多因地形、水系 为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 或其他条件限制,路线 自由式形式的组合 。 多弯曲布局,自由布置。
优点 缺点 城市
较好地满足地形、水系 及其他限制条件
无序性、区别性差,同 时道路交叉口易形成畸 形交叉
通行能力
• 双向通行的道路一般采用双数车道。 • 每条机动车的车道宽度为3.5米、3.75米、
4米。四车道15-16M,六车道23-24M,八 车道30-32M。 • 非机动车道基本宽度可采用3.5M、5.5M、7. 5M。 • 一侧人行道宽度与道路路幅宽度之比1:8 -1:6范围内,大中城市主次干路上一般 不少于6M,大中城市主次干路上一般不少 于4M 。
• ④在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方面要求较高。
1.2 城市道路系统与分类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与分类
一、道路系统形式
• 方格形系统 • 放射形系统 • 自由式 • 混合式
北 京 方 格 形 道 路 网
城路网
环形放射状道路网
特点
基本以直角方格来划分 城市交通网道路由市中心
如规划得合理,能发扬上 述各式的优点,又避免了 它们的缺点,是一种扬长 避短较合理的形式。
青岛、重庆
北京、上海
二、城市道路分类 • 快速路 •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 • 次干道(地区性干道) • 支路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三节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基 本要求
一、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基本要求
• 汽车行驶对道路的要求 • 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 行车视距 • 通行能力和交通量
30以下
通行能力
• 汽车行车道通行能力计量单位是车道(或称车行 线)。交通量一般以辆/小时或辆/日表示。
• 双向通行的道路一般采用双数车道。 • 小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米。 • 大汽车的车道宽度为3.5米、3.75米、4米。 • 专用自行车道,每条行车带计算宽度为1米,每小
时通过量为1000辆自行车。 • 人行道计算单位是步行带。一般道路不少于 2条
设计车速
• 城市道路的设计车速一般低于公路的设计车速。 • 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60公里; • 次干道为每小时30~40公里; • 支路为每小时30公里以下;。 • 快速道路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与主要道路
立体交叉,与次要道路可部分平面交叉。
功能分类 快速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双幅路(两块板)
三幅路(三块板)
四幅路(四块板)
城市道路的横坡及路拱
• 横坡常以百分数或小数值表示。 • 路拱形式:直线形、抛物线形、直线夹圆
曲线形、折线形。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五节 城市道路的交叉
城市道路的交叉
• 消灭和减少冲突口的方法:实行交通管制 、渠化交通、设置立体交叉。
• 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 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 道的方法。
机动车道
非 机 动 车 道
人行道
分 车 绿 化 带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
• 单幅路(一块板):无分车带 • 双幅路(两块板):一条分车带分开对向
车流 • 三幅路(三块板):两条分车带分开机动
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 四幅路(四块板):三条分车带分开机动
车对向车流与非机动车道
• 单幅路(
单幅路(一块板)
城市各个地段,比较方 向外呈辐射状延伸,再围

绕市中心设计成同心圆状
优点
城市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道路的贯通性好,各区之 秩序性和方向感较好。 间都有较通畅的联系 有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和建筑的布局。
缺点
网络空间形式简单,对 容易导致大量交通工具直 角线方向交通的直达性 接向城市中心地区集中。 较差。
三、城市道路的组成 • 车行道 • 人行道 • 侧平石 • 附属设施
四、城市道路的特点
• ①道路交叉点多,区间段短,交通流速较低, 通行能力较小。
• ②道路上行人和公共交通车辆,机动车和 非机动车等各种交通流相互交织,交通组 织比较复杂。
• ③城市道路的布局、线形、路型和宽度, 除了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外,还要满 足许多非交通性的要求。
和半刚性路面。 • 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
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 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 和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 青类路面。 • 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 ,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 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 度。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
主要功能
行车速度(千 米/小时)
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 、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80-120
以交通功能为主,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 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
40-60
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 兼有服务功能,结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
30-40
次干路与居住小区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 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接,以服务功能 为主。
• 平面交叉与立方体交叉
渠化交通
立体交叉口
第一章 道路工程
第六节 城市道路的构造
城市道路的构造
城市道路
路基
路面
土路基
石路基
基层
面层
级配碎(砾) 石基层
工业废渣基层
水泥稳定砂砾 水泥混凝土路 沥青混凝土路 碎石基层 面(刚性路面) 面(柔性路面)
城市道路面层
• 路面按强度分为高级路面和次高级路面。 • 路面按力学特性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