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语文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可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至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活跃,易于与同学交流,敢于探究,乐于合作,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呢?
一、更新观念,确立主体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次,我们就要帮学生树立“我能自己学”的信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努力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第一册教材中,学拼音的同时,会有一些插图识字、儿歌。
插图识字这块内容,由于难度不高,加上学生原来就在平时生活认识一些字,能使学生轻松地进行识字,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儿歌这块内容,难度稍大些,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字,读一读,根据儿歌中的拼音去认识字。
不管学生能学多少,都给予肯定,使学生明确原来“我也能自己学”,同时鼓励他能学更多。
二、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
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 、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
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问他们从课文中能读懂什么,让他
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以课文《祖先的摇篮》为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我就在他们中间转,使他们感到老师就在身边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对他们能学懂什么感到很好奇,也正在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的过程并充满了期待。
在学生读通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思考,读完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学生在充分地自己学习后,不但能准确地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谈出自己的见解,这足以看出学生在主动地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说一说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如《小动物的家》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讲述“树叶落下来,分别被小动物们当做了什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都能围绕着(树叶落下来)小虫当做房子→蚂蚁当做小船→小鱼当做雨伞→燕子当做来信这样的顺序描述课文内容,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的学习态度。
3 、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
如《小蝴蝶和毛毛虫》这一课,通过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将生物知识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毛毛虫”和“小蝴蝶”,表演他们从变化的经过。
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
4 、议一议
学生在自己初步学习课文后,在大家一起学课文时,在学完课文之后,都有可能产生各种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我就问:自己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大家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我是想通过提这些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思考,同时,也是检测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的一个方法。
例如,在学《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科利亚的同学,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小朋友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我想对科利亚说,科利亚,你要快点好起来。
”“科利亚,有气球陪你,你的病就会好的。
”忽然,一个小朋友喊了,“老师,我想对科利亚的同学说。
一个气球太少了,一个笑脸不够的,风一吹,气球会转的,那就笑脸科利亚可能就看不到了,不如多放几个气球!”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再说,他会说这样的话,说明他在自己主动地学习课文,并已经投身于课文的情境中,我给了他充分的肯定。
从那天开始,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经常会有人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有话说了。
5 、画一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如《美丽的公鸡》一文。
公鸡象征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为了突出这一个性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画出“挺着胸脯”“展开”“得意洋洋”“大摇大摆”等词语,体会公鸡的骄傲神态,使儿童明白做人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道理。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
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
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课文是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叙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二段,从中总结了学习方法。
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点拔。
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四、课后延伸,养成习惯
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
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点,让学生走向开放型的自主学习。
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校外,使语文成为一泓活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或到效外游玩,或上树林原野采集本,或参观工厂,也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设立图书
角,推荐好书让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开展读书竞赛,兴趣小组等。
在实践中出真知,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二十一世纪呼吁回归自然,呼唤人的主体性。
指导“自主学习”如一道新世纪的曙光,它将照亮漫漫教学。
为了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夺目光彩,让语文成为一泓活水,成为学生爱学、会学的一门课程。
教师需要的是积极引导,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让自主学习化作暖暖的东风,吹来素质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