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改革上的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改革上的影响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改革上的影響外文所碩二G931205 張維珊杜威,是實用主義發展上的重要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致力於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實踐者。

他的思想,對於美國的教育哲學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後而起的實驗主義哲學體系,也間接的影響到進步教育。

此份報告將大觀的介紹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以及其對後世教育改革上的影響。

一、實用主義之興起與發展背景1. 實用主義的發展實用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之交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哲學運動。

一般以皮耳士、詹姆斯及杜威這三位作為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因為三個人皆為美國人,所以可以說實用主義也被稱作是道地的美國哲學。

以發展上的順序而言,皮耳士最早提出實用主義,他於一八七八年提出了pragmatism一詞,到了一九0七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一書,實用主義的理論才更加系統化。

在思想發展的順序上,我們可以說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是受到了皮耳士的啟發,對皮耳士而言,實用主義只能與科學哲學發生關聯,但是詹姆斯卻把實用主義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中。

就實用主義之推廣而言,詹姆斯當居首功,而世人也多由他的著作認識實用主義。

而杜威,更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與社會研究的層次探討。

2. 實用主義行成的背景因素實用主義的形成是與工業革命、民主運動、科學思潮及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大的關係,以下就這四點分別說明。

(一)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而帶動了工商業的發達與城市的興起;各個行業的繁榮而促進了普通教育的擴張與職業教育的抬頭。

而同時的由於社會的劇變,勢必會引起不少新的社會問題,又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所以工業革命在實用主義的沿革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二)民主運動-實用主義者認為民主是時代的潮流,他們接納民主的思想,且大力的推動民主,他們不僅是希望政治民主化,更希望社會民主,不僅是個人的追求民主,也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學習民主(三)科學思潮-實用主義萌芽的時代,也正是科學成就輝煌的時代。

科學對實用主義的影響很多,主要可以從三方面概述之。

第一、把科學方法當作是求知的工具,即所謂的觀察與實驗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產生新知識,也可以用來驗證舊觀念,這都是實用主義者所強調的。

第二、把科學的觀念看作可變的結果。

由於科學的新發現不斷地修正舊觀念,使實用主義者改變了對科學的看法。

第三、把科學方法用來研究社會與哲學。

尤其是杜威,他試圖把科學的方法應用在社會問題的處理及哲學的研究方面。

杜威認為,思想是我們可以利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

我們由有問題的情境走向安全可靠的情境的整個過程,就是思想的表現,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同時他並建立了一套探究的邏輯和工具主義的真理理論,由此可知,科學對於實用主義的影響相當深遠。

(四)達爾文的進化論-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達爾文進化論,對當時整個西方的思想界都是個巨大的衝擊,實用主義者當然不例外。

實用主義的宇宙論及相對的真理論,都是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杜威的哲學思想中,他並不贊成觀念完全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靜態的說法;觀念自身並不是絕對的,杜威把觀念視之為一可易的、動態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導效能,而使我們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

杜威以經驗與歷程作為他哲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的概念。

他強調個體與知識之間關係的建立,相對於傳統的經驗論提出不同的見解。

跟傳統的經驗論相比,從杜威的觀點來說,經驗的內涵,除了認知的意義以外,尚有其他的性質在內,諸如我們感受到的喜悅、苦痛、作為等。

經驗是個體在環境中,對某一情境的整體反應;照杜威的看法,經驗是一個單一、動態、而為完整的有機整體。

經驗是相關的,不僅與產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

這種經驗的涵義,乃是因為杜威認為個體是存在於環境之中,是對環境加以作為(Doing);而環境對於個體所加之作為,定會有所反應,此一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Undergoing)。

人類在改造環境,或者主動地適應環境時,人類不僅對環境有所作為,同時環境對人類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穫等,這就是環境對人類的一種施為。

此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我們經驗產生的來源。

他強調經驗的交互作用與變動性,經驗應該是多元性的,而產生經驗的情境、內容、關係,都是來自生活。

是個人經驗生活的一個方式。

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學(Instrumentalism)的知識論看法,也帶給經驗一種新的理論,即經驗是工具性的。

而經驗之可貴,在於能夠替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

從生活的本質上,來增進人類的生活經驗,提供人類更進一步、更有效的與自然直接交往的憑藉。

「歷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

歷程是發展的各個階段之延續性的結合。

生物自身發展以外,似乎是不應該再給它加上一個外在的目的。

因為,由於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動,經驗與生長的發展,是不可能預立一個固定目的的。

就杜威的觀點,傳統上一般人說到一個名詞,往在誤認名詞本身是固定的,但是若從一個變動的歷程上來看,實際上名詞涵蓋的是一種活動的過程。

例如:「健康」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的名辭,而是具有發展與變動成分的名辭。

要健康,就得從事各種的活動:培養健康有關的各種習慣,實踐各種健康的活動,攝取營養的食物等等,這些都是活動,是一個歷程,不只是一個靜止的、認知的健康名詞而已。

它實際上是串連成一個發展的歷程,吾人對健康的認知與理解,實應掌握其動的歷程或各種活動,才更能落實而具體。

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同樣的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角色,以及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接下來的章節,我們將要深入探討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1.教育的意義與本質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歷程、它是輔助受教者使之生長、發展、改造經驗的活動。

所以,教育就是生活、生長。

從生活生長著眼,教育是生活的更新,不斷生長,也就是不斷地重新組織、構造、形式的過程。

(Dewy,49)此外,杜威也認為教育與社會之間有深淵關係,教育是來自兩個歷程,其一是心理的歷程,因為一切教育的起點,都是來自兒童所具有的天賦能力,另一個歷程,就是社會歷程,因為教育的實施,受著社會環境的制約,學校就是社會機構之一。

因此,教育是社會生活一種反應,生活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生活經驗。

因為經驗的繼續不斷增加,是由於社會團體的自新。

所以教育廣泛而言,就是使個人生活繼續不斷改造的方法。

換句話說,有了教育、個人生活才能不斷更新,社會團體也才能不繼更新,教育為生活所必須,此為「教育即生活」的說法。

而杜威的教育理念也就以"教育即生活"為其基礎。

2. 教育的內容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內容課程,是實用的教材。

以課程而言,學校教育所安排的學科或活動,應包括人生的全部生活經驗,它的重心不是歷史、文學、科學等等,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這種活動課程,不分課內或課外,皆在增加學生的經驗,改造此經驗,才能不斷地生長與發展。

因此理想的教育內容應具備下列三種要點。

(一)課程要能培養社會生活的統一性。

(二)科目要能適合兒童本身的活動性。

(三)課程編制須注意廣大的群象之共同要素。

在這邊要附帶一提的是,杜威對於教育內容的看法,在二十世紀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後,有相當的影響,例如對兒童的教育,不再採取朗誦、背誦的方法,而著重知識的灌輸和理解。

這是受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

胡適等人將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國內之後,將背誦經典視為食古不化的傳統積弊,認為課程內容應該要讓學生以理解為前提,並且與生活產生連結,才是理想的教育內容。

3.教育的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杜威以"連續"continuity的觀念,提出教材與教實際上為一體,所以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動作的歷程。

他也就經驗的觀點出發,認為教材與教法之間的關係,是因為經驗讓我們感覺所嘗試的事情與所成熟的結果之間的關連,也就是說,經驗是一個向前發展的歷程。

當教學工作達到純熟的時候,教材與教法自然連結為一體。

而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讓知識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中的一部份,這樣這個知識,又可以成為充實或改進未來經驗的基礎。

所以就教學方法的整體來說,杜威的教學方法與活動仍舊是出發於"教育及生活"這樣的觀點,他認為1)學校與社會不可分離,課程內容應該包含整體生活經驗。

2)教學是師生共同之活動,在師生共同活動之中,教師對於學生的個性及興趣了解應該更為清楚。

3)教材教法應該有革新的精神,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實驗,應該時時加以修正,以適合時代及客觀的需要。

4) 注重思想的訓練,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角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將行為與知識相結合,強調獨立的思想,而輕視練習,與記憶這樣的活動。

因此,實用主義認為教材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教學必須設計問題情境,提供前人的經驗(教材),讓學生自行由前人經驗中設法獲得解決策略,也就是所謂的「設計教學法」(註一)。

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參照前人的經驗,歸納出知識來,成為解決日後問題之指導。

故理論與學習應該並重,學習必須是從做中學。

4.教育的目的杜威認為,生長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長,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

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目的。

由此可見實驗主義並不主張普遍而終極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隨兒童的生長與教育經驗的發展而變異。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之中,教育的目的必須為指導活動的方法及手段,目的既為我們活動中預見的結局,則我們對目的必有預見之明。

此種預見的目的,是指導我們的方針。

目的的達成,即表示問題或疑難已經解決,當此一目的達成以後,這個新獲得的充實經驗,便可用以為實現後一個目的手段,目的繼續演進,則經驗便繼續充實。

(高廣孚,26‧27)杜威以為良好的教育目的,從個人的立場而言,教育應該幫助受教者的連續發展,意指生命的連續更新,經驗的不斷改造,個性的發揮;從社會的立場而言,教育應維持社會生存,促進社會進步,並謀求大眾的福利。

三、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後世之影響此一部份將著重於美國及台灣的教育改革延伸討論。

1.實用主義在美國實用主義在美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實用主義在20世紀初成為美教育思潮的主流,這是美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實用主義教育與美國早期的傳統教育有一些區別,而這些區別乃肇始於19世紀末,傳統教育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

傳統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外而形成,有外在的教育目的與原則去指導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有外在的道德目標而有待於學生去形成;學習的材料,事先已經編製妥當,組織嚴密,而教育就是將有組織的知識,從上一代傳授給下一代;教育是為了將來生活的預備,而學習者的興趣、需要、慾望及目的是不被重視的;同時學習和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而非為了現在。

從教學和學習的方法上來論,傳統教育是偏重在如何有效地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習者的角色,因此在整個學習上,知識的內容是比學習的方法為著重,學習的活動幾乎都是學習活動之前就已決定的,學校在社會上是處於孤立、脫節的狀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