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

“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

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

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

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

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

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

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

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

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

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

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二)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杜威说:“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他说,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

很明显,杜威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但是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则是有其合理的内核。

(三)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

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

”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

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

与他的“思维五步法”相适应,他认为教学也有五个阶段:①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②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③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种问题;④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⑤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应当指出,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教学过
程的一个侧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

总之,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但从整个体系来讲,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
(一)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均已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
维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

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按照标准执行。

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因此,家长和教师均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

(四)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如何教,学生便如何学,教师与学生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只是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
施教。

四、总结
约翰•杜威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其实用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教育体制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其主体理念已得到现代教育界广泛认同。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该使教育面向生活;教师和校方应该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家庭和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最终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山医学院2008级许笑南
2011年7月1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