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存储器容量单位
及其换算;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
4、行为与创新:科学地解答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难点: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说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计算机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但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硬件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这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接触实物、观看录像等直观方式去认识计算机。
开头首先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作一个简要的了解;然后引入实物,让学生打开计算机,去探究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
这样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任务,就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教师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
此时,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硬件系统外,还必须要有软件系统;最后,教师简要地说明计算机的发展。
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通过说明四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时向学生提出希望: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有作为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精美的计算机图片)
这些漂亮的计算机大家一定看过,但是同学们肯定很少有人看过计算机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也一定很好奇,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计算机吧!
(二)新课讲授: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段计算机的录像,简要地对它作一个了解。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桌上的这台计算机看个究竟。
好,现在就请大家快快打开你们的主机,去探索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吧!
大家可以动手拆拆看,把里面的部件拿出来,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看看它的名称、作用……
(教师巡视、倾听讨论)
设计意图:开头播放录像,不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简要的了解,同时激发起学生
的好奇心——“我桌上的计算机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样,学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高涨。
你们认识这些部件吗?哪个小组能说说它们的名称、作用?(小组推荐,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部件名称以及功能、
参数等相关信息,说的不足的地方老师加以补充。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1、内存条: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设备。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的内存条容量是多大的? 256MB
MB 是兆字节,是存储器的容量单位。
你们还知道哪些容量单位吗?
B 字节、KB 千字节、GB 吉字节(其中B 是基本单位)
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吗?1KB =1024B 1MB =1024KB 1GB =1024MB
2、硬盘:也是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设备。
(它属于外存储器)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们的硬盘,容量是多大? 容量:40GB
除了硬盘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外存储设备?
移动硬盘、光盘、U 盘、MP3、MP4……
(三)讨论学习:
师:学习了内存和硬盘后,我们知道存储器可以分为:(板书)
随机存储器(RAM ):既可读又可写,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
只读存储器(ROM ):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外存: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内存 存储器
设计意图:学生讲到内存条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容量多少,这样,就引出了存储器容量的单位以及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说到硬盘时,让学生观察它的容量,同时引出外存储器。
另外,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外存储器,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后讨论学习常用的外存储器容量和特点,增加学生的常识知识。
3、CPU:中央处理器,又称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CPU由哪两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衡量CPU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时钟频率,又称主频,如:3.0GHz。
目前,常见的CPU由Intel公司和AMD公司制造的。
请大家观察一下,你们的CPU是哪个公司制造的?主频是多大?
Intel公司制造的,主频是2.66GHz。
那么,我们如何从电脑上查看到CPU、内存的参数以及硬盘的容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实践学习:
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CPU和内存参数。
在“我的电脑”窗口单击C盘盘符,可查看C盘的容量。
4、主板:是硬件系统中的基础部件,为CPU、内存及各种功能卡提供安装插槽,为存储设备、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外部设备提供接口。
大家能把刚才的内存和CPU插到主板上吗?请大家动手试试看吧!(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 讲完主板的功能后,让学生动手把内存和CPU插入到主板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也会乐于去实践。
5、风扇:散热的功能。
因为CPU工作的时候会散发大量的热量,风扇就是装在CPU上面对它进行散热的。
6、电源:主要给主机中的各个部件供电。
计算机从外观上看,除了有主机外,还有什么?键盘、鼠标、显示器……
对,这些称为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可以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那么,什么叫输入设备,什么叫输出设备呢?交流、回答。
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分别属于哪种设备呢?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输入设备、哪些输出设备吗?
你们能把键盘、鼠标连接到主机上吗?大家试试看。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讲到这里,计算机的主机内部结构已基本讲完,这时教师提出疑问:“一台计算机从外观上看,除了主机,还有什么设备?”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设备,此时,引出了外部设备的概念和分类,接着教师提出“键盘、鼠标和显示器分别属于哪种外部设备?”、“你还知道哪些外部设备?”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拓宽他们的知
识面。
现在请大家动手把你们没安装好的部件安装好。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好,现在同学们把计算机部件都安装好了,你们打开它,能用吗?
不能,因为没有安装软件。
对,计算机就跟人一样,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外,还要有思想。
那么,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除了要有硬件系统外,还要有软件系统。
比如:Windows、Word、Excel这些都是软件。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通过设疑,让学生懂得: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不但要有硬件系统,还要有软件系统。
同时掌握什么叫做软件。
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你们还了解前面三代的计算机吗?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四)课堂小结:
从这四代计算机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设计意图:把计算机的发展放到本节课的最后面讲,不但便于上下文的衔接,而且可以在小结时,通过四代计算机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时对同学们提出新的希望。
板书
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1959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年-1963年)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3年-1971年)
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今)计算机的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
正确的开关机方法:
开机:
1、打开显示器电源
2、按下主机POWER按钮,打开主机电源。
启动成功。
关机:
1、单击左下角“开始”按钮,
2、单击“关机”
3、选择“关机”
4、单击“确定”。
关闭显示器电源
关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