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

2、《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

《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一、《赋税论》《赋税论》的作者威廉·配第被誉为“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在这本书中,威廉·配第通过对爱尔兰社会现状的分析引出了税收的起因、种类,以及自己对税收改进的看法。

令我比较印象深刻的观点有:1、把劳动看做财富的源泉。

2、把劳动时间看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

3、地租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我讲解了许多经济学知识,今天读来仍然是引人深思。

或许其中有许多观点已经过时,但仍有一些观点是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的,例如对私人财产或地产做出价值评估,并据此开征土地税的做法。

虽然这种做法容易产生腐败漏洞,给贪官以可乘之机,但此做法是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征税的方式。

《赋税论》的智慧光芒穿越数百年历史照耀着当代人类,可见其伟大。

二、《经济表》《经济表》的作者魁奈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本著作就是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学说和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

魁奈的经济思想中心就是认为法国财富生产的减少和经济处于危机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没落和衰退。

由此可见,魁奈是重农主义的代表。

读完了这一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从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之间的交换行为来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在这个说明过程中,魁奈运用了生动的例子,让我能较为简单地就理解了原本应该是抽象复杂的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该著作的作者詹姆斯·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

在本书中,他对税收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首先,对于税收的来源他是这样解释的:“历史地看,赋税是充当君主借款的一种担保而产生的,赋税产生的根源是在古代社会富人的生活靠隶属的劳动与徭役维持,经济社会是封闭的。

以后自由思想解放了隶属的关系,过去,奴隶主不向奴隶与农奴支付劳动的报酬,现在需要支付了,这样导致了工商业新秩序的形成,并进而促成社会经济的繁荣,换言之,没有法律和纪律就不会有工商业的繁荣。

因此,为了维持持久的法律与纪律,保障国家权力、安全和独立,势必需要充分的赋税与军备。

”进一步,他将赋税划分为三类:一是按同一比例缴纳的税,称做比例税;二是按财产和收益数额的增加而递增课征的税,称做累进税或任意税;三是对个人劳动课征的税,称对人税。

詹姆士·斯图亚特的税收转嫁理论也十分著名:他认为,国内消费税是良税,这种税虽然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减少消费,产品成本上升,但由于劳动者可以把它转嫁给他人,最终将由因富裕而变成怠惰的浪费者负担。

四、《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写的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

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

拜读了这个章节后,我联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

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应用这种思想的结果。

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

因此,我们要适度引入“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经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五、《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该书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因为它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

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

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读完本章,我了解到《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

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

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有意义,书中积极主张自由贸易学说。

适应英国产业革命中扩大对外贸易的要求,李嘉图继承亚当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并发展为比较成本学说。

六、《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在此书中,西斯蒙第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说法,并具体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是一方面刺激生产力和财富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着这种发展。

具体表现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间的矛盾,商品和货币间的矛盾,买和卖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也将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觉察到达样一种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和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

读完本章节,我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危机必然会产生的原因——这种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所造成的。

七、《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本书作者李斯特对当时欧洲各国以及美国的兴衰进行了比较,评述了不同的经济学说,系统阐述了其国家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和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

他在批驳自由市场教条的同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论证了实行关税保护以发展德国工业资本的必要。

读完本章节我明白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有些产业进行适度的、有技巧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要坚决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以此来牢牢地吸引资本和人才。

八、《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生产、分配、交换三个环节阐述了约翰·穆勒对政治经济学的看法。

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在本书中提出了许多设想,这些设想从未使他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与社会哲学相互分离。

然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的目标是实际的,并且在相关问题的性质所允许的范围内也是通俗的,但是他并未试图通过牺牲严格的科学论证来达到任何一种这样的目标。

九、《资本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本章节让我看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路人,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做理论基础。

在本书中,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鞭辟入里,为我们学习西方经济体系带来了许多启示。

十、《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所著的这本书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

后来,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十一、《财富的分配》在本书中,克拉克认为在市场经济里分配受自然规律调节。

如果自然规律能够发挥作用,那么,从事任何生产职能所应当分配得到的收入量,都将以它实际所生产的成果来衡量。

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

不仅如此,克拉克还认为社会劳动生产力是由劳动和资本在量上的关系来决定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边际生产率说。

十二、《营利企业论》凡勃伦在这本书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资本主义有着一种矛盾的特质——它具有产业体制与营利企业的双重性,而后者优于前者。

这种特质带来了的体制危机后来由帝国主义克服了。

他还认为,危机所暗示的就是营利企业的衰退。

不仅如此,凡勃伦还提出了股份资本论——他将现代规范为“信用经济”,批评了使用“货币经济”,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十三、《金融资本论》在这本书里,希法亭利用德国帝国主义的素材作为分析背景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

他认为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彻底受到资本主义组织的压迫,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加强阶级斗争,以挣脱压迫。

在我看来,他这样的思想显然是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他把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发扬光大,开拓了全面认识帝国主义之路。

十四、《福利经济学》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

读完此书,我认为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最后再根据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我认为庇古把能够以货币衡量的福利作为研究经济的着眼点,这十分新颖,也十分贴近民生。

十五、《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其实是为了表达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作为分析的前提的不满。

她认为,在这种前提下只能将垄断看做一种例外,或者是和完全竞争相反的一种极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着多种不同程度的垄断或不完全竞争,如果不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对于经济学的很多研究就会与现实脱节了。

我十分敬佩琼·罗宾逊关注实际,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和勇于挑战惯例的勇气。

正是她这样的勇气才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新天地。

十六、《垄断竞争理论》与上一章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相似,爱德华·张伯伦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一样是贴近现实市场的理论。

这种理论说明一种既含有垄断因素,又存在着激烈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结构的理论。

在这个市场中,许多生产着有差别的产品并能够决定自己产品价格的销售者之间存在着价格和非价格的竞争。

产品差别是造成垄断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差别则垄断发生,差别程度越大,垄断程度也越大。

遗憾的是,此理论的缺陷在于它很少涉及生产集中的后果。

但是我觉得比起纯粹以完全竞争作为分析前提的经济理论,此理论已经更显进步、更贴近现实了。

十七、《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伯特尔·俄林在书中对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

)形成的原因重新作出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并系统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奠定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另外,此书出版后最终形成俄林贸易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被称为赫克塞尔—俄林模型,很快就被写进当时世界上一些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里了。

十八、《制度经济学》在此书中,康芒斯首先回顾了当时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思想,发现他们对“财富”的观念有着相互矛盾的两层——既说财富是物质的东西,又说财富是对那种东西的所有权。

然后,康芒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传统经济学是一直以商品为基础的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中的“交易”指的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而在他看来,交易的范畴远远不局限于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