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营造技术实验实训指导实验实训一林种特征调查一、目的:通过现场参观调查或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实训,培养学生正确分析不同林种特征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各类林种的正确识别。
二、材料用具不同林种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材料;不同林种的林地,小班档案资料等;调查记录表。
三、方法步骤㈠录象分析法:观看不同林种教学录象或多媒体课件,并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进行林种特征判别,并填写林种特征调查记录表,分析不同林种的各自特点,整理成实训报告。
㈡现场调查法:实地调查不同林种的现有林地,按照老师课堂所讲解的林种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并记录各林种的特点,整理成实训报告。
四、实验实训报告据实训调查,分析不同林种的特征,并以表格形式整理成实验实训报告。
林种特征分类表实验实训二划分立地条件类型一、目的: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有关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掌握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资料分析整理、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各项方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以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划分森林立地条件类型的整套工作。
二、材料用具以组为单位:皮尺、钢卷尺、工具包、钢铲、锄头、土壤袋等土壤、植被调查用品各1,指示剂、比色板、各种调查记载表、内业整理统计表等若干。
三、方法步骤㈠准备工作:1、资料收集:在调查前对调查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森林自然区划、水文、地质等资料进行收集。
2、物资的准备:外业所需的物品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土壤调查的用品、植被调查的用品以及表格,必要的生活用品等。
㈡外业工作:1、拟订调查线路,必要时可先作一次踏查,然后确定最后的工作路线,调查路线应尽量通过各种地形、土壤、植被。
2、调查的内容⑴调查点所在位置,调查记录林场、分场、名称、记载林班、小班等特征。
⑵地形——所属的大区地形(低山、丘陵、平原等),地形部位(山脊、山坡、山洼),坡向(东、南、东南……等),坡度。
⑶土壤调查:根据土壤调查的记载方法,标准地必须挖标准土壤剖面,并按土壤剖面的发生层分层,调查记载以下内容:①厚度——每层厚度②颜色③湿度——分干、潮、润、湿、极湿。
④机械组成: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
⑤石砾含量:⑥结构:屑状、粒状、核状、块状。
⑦结持力(坚实度、紧密度):极坚实、坚实、稍紧实、疏松。
⑧孔隙度:孔隙的大小和多少。
⑨侵入体和新生体:生物侵入体、机械侵入体(石砾、贝壳、木炭等)。
⑩:根系分布情况:草根盘结度、树木及灌木根系的多少。
⑷植被调查:①立木——应指出其起源(天然林、实生林、萌芽林……),组成,郁闭度,年龄、生长情况……天然更新情况。
②下木——记载下木的组成,郁闭度,分布特点,物候期。
③层外植物。
④草木植物——必须记载植物名称、多度、盖度、平均高度、分布情况等。
⑸林地经营措施的评价:在以上各项限记载完毕后,对所见到的采伐后造成的好的不良的后果,更新特点,付产利用情况,火灾、风、干旱等影响,病虫害,人类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结果等,进行评价。
㈢内业工作1、内业分析整理2、划分立地类型⑴寻找主导因子划分立地类型依据的主导因子应是对树木生长影响大、且因子本身有较大差异的立地因子。
逐个分析海拔、坡度、地位、坡向等地形因子和土层厚度、表土层厚度、岩石性质、PH值等土壤因子对生活因子的影响,找出作用大的因子;然后从整个调查区的角度逐个分析这些因子本身是否有较大的差异,差异大者可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
⑵划分立地类型根据立地分类体系的要求,将主导因子进行分级和组合,组合成理论上的立地类型数。
再根据调查区的实际情况筛选掉不存在的立地类型,从而得出实际的立地类型数。
例:按福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标准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
1、首先据调查数据准确确定该地所属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立地小区。
2、准确确定该地海拔高。
(通过测定或查找地形图)3、据土壤调查和植被调查数据查福建省《立地分类系统》表,判断立地类型。
4、查相应立地亚区的立地质量等级表,评价立地质量等级。
5、填写立地类型划分调查记录表。
⑶归纳立地类型的特征根据调查的结果,按立地类型表的格式和要求描述各立地类型的地形特点、土壤特点、植被特点和包括那些林班、小班。
附立地条件类型调查记录表植被调查记载表附表2林班小班面积地点小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种类群落名称复盖度灌木草本植物种类群落形成的原因对植被处理意见调查员:年月日立地类型调查分类表附立地条件类型质量等级结论和建议实验实训三人工林与适地适树调查一、目的:通过实训,让学生熟悉人工林的基本情况,理解适地适树的直观含义,掌握人工林各项因子调查的技术方法。
并能用所获取数据正确分析人工林现状,提出其存在问题和今后经营建议。
二、材料用具皮尺、卡尺或小卷尺、铅笔、橡皮、测高器(或测干)、调查记录表、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习内容㈠现场参观:由所参观林场的负责同志介绍林场基本情况和历年造林情况(包括历年造林所用的造林方法及其结果)。
通过参观了解林场的概貌,总结过去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结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1、人工林选择:本地各类林种及有代表性的主要造林树种。
2、记录及调查内容⑴调查地点∶林场名称、人工林所处林班、小班或小地名。
⑵立地条件∶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小地形等);植被(主要植物种类、覆盖度等);土壤(母岩类型、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特征等)⑶造林历史∶整地(清理及整地类型、时间等);造林(树种、林龄、造林时间、造林方法、株行距、配置方式、树种组成、混交方法等);抚育(时间、具体措施等)。
⑷树木生长情况(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地蓄积)㈡调查:1、适地适树的调查:通过调查更进一步加深适地适树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的印象,明确如何才能做到适地适树。
设置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要有一定面积或株数,视林地面积而定,调查项目如下表:适地适树标准地调查项目表附表5时间:年月日地点:四、实习报告:1、人工林参观实习报告。
报告应包括所参观人工林基本情况、对参观人工林自然条件的认识、对参观人工林的造林历史的评述以及总结过去造林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采取的对策。
2、填写适地适树调查表。
实验实训四确定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一、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造林密度确定原则依据、种植点配置原则依据,掌握主要造林树种造林密度确定技术方法、种植点配置技术方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宜林小班的造林密度设计和种植点配置设计方案。
二、材料用具皮尺、卡尺或小卷尺、铅笔、橡皮、测高器(或测干)、调查记录表、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习内容㈠造林密度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认识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调查以设置标准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密度的林分中设置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标准地应有代表性,要有一定面积,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用随机抽样调查一定株数,调查项目如下:造林密度调查表1 附表6造林密度调查表 2 附表7要有一定面积,调查项目主要是株行距、种植点位排列形式。
种植点配置调查表附表8况进行分析,以密度设计原则和种植点配置设计原则进行新方案设计。
四、实验报告1、据实训调查,分析现有林分造林密度及种植点配置是否适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以调查林分为造林地,请设计一套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方案。
方案应科学可行。
实验实训五树种混交设计一、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树种混交基本知识,掌握宜林小班树种混交设计技术方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宜林小班的树种混交设计方案。
二、材料用具皮尺、钢卷尺、工具包、钢铲、锄头、土壤袋等土壤、植被调查用品各1,指示剂、比色板、橡皮、测高器(或测干)、调查记录表、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习内容㈠立地条件类型调查:选择宜林地,进行立地条件各因子调查,并进行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等级评价。
㈡现有混交林调查:设置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要有一定面积或株数,视林地面积而定,调查项目如下表:混交林调查项目表附表9调查人:记录人:调查时间:调查地点:造林时间:立地条件:四、实验报告1、据实训调查,分析现有混交林林分生长状况、混交林设计措施是否适宜,种间关系是否合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以调查的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宜林地为基础,请设计不同的混交林技术方案,且方案应科学可行。
设计表如下:混交林调查设计表附表10设计者:设计时间:实验实训六造林整地一、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理解造林整地的作用,掌握造林整地的技术方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造林整地挖穴的具体操作。
二、材料用具:镐、锹、测绳、皮尺、钢卷尺、宜林地等。
三、方法步骤㈠整地方式方法选择:整地前先正确分析造林地状况,然后选择适宜的整地方式方法。
㈡整地规格整地规格参照理论教学相关内容及当地的实际经验来定,整地规格主要包括整地的深度、破土面的大小(长和宽)、破土断面的形状等。
㈢操作技术(以块状整地为例)1、穴状整地:破土面圆形、断面与坡面平行,穴径0.3~0.5米,深0.3米左右,外缘无埂。
2、山地块状整地:破土面成正方形或矩形,与坡面的断面水平或稍向内倾。
边长0.3~0.5米,也有1~2米。
3、鱼鳞坑整地:破土面半圆形,坑面低于坡面,呈水平或稍向内倾斜凹入。
一般沿等高线挖坑,先将表土堆放一边,再进行里切外垫,用心土做埂,埂高和宽各20~30厘米,然后回表土。
一般鱼鳞坑长径0.8~1.5米,短径0.5~1.0米,深0.3米以上。
4、高台整地:破土面多为正方形,台面高于地面0.2~0.3米,台面边长0.3~0.5米或1.0米。
㈣检查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1、符合设计的整地规格大小、深度及数量。
2、表心土分别放置,或表土松碎回坑,以利栽植和幼苗成活生长。
3、种植点、栽植穴中石块、草根等杂物清除干净,并有一定水土保持措施。
四、实习报告1、分析造林地清理与整地的意义、目的。
2、针对造林地具体状况说明你所选用的整地方法的可行性及操作过程。
实验实训七植苗栽植一、目的:通过实训,掌握植苗栽植的技术方法。
并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植苗栽植的具体操作。
二、材料用具:苗木(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不同规格的苗木若干),锄、镐、锹、盛苗器、剪枝剪、水桶等。
三、方法步骤㈠裸根苗栽植1、苗木准备与运输:选用符合标准的苗木,并做好保护工作,尽量缩短从起苗到栽植的时间。
栽植前分别对苗木进行必要处理,如修剪部分枝、叶、根,浸水,打泥浆,截干等。
做到随起、随运、随处理、随栽植。
2、栽植方法⑴穴植法:栽植前先挖好穴,穴的大小、深浅应保证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准,并拣净穴内石块、草根等杂物,表心土分别堆放。
栽植时,遵循“三埋两踩一提苗”栽植技术,做到穴大根舒、深浅适度、根土密接、方向正确。
⑵窄缝栽植法:栽植时先用锄头(镐)或植苗锹,在植苗点上作成楔形窄缝,并在末提出工具之前,把苗木直插缝内,略向上提动,使苗根舒展,然后提出锄头等工具,并在穴的一侧用土将窄缝穴挤实,使根土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