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五(1)班上课时,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接着让学生自学得出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最后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比较解方程与求未知数X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异同?让学生了解解方程的步骤。

本节课从课堂效果上来看,不错,因为这个班的数学成绩向来是不错的,课堂习惯比较好,学生的思维清晰,会说。

而在五(6)班上课时,我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

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这次,我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①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8+9 20+5=25 17-11=6 6+3<11
学生在分类中感知“等式”的意义。

②进一步分类探讨:
6÷3=2 4×5=20 5>4 x+4=9
激疑“x+4=9”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那么, 2a=18;x=2呢?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同时,分类思想也渗透于教学中。

因为我觉得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已不再由教师指令性语言来主宰,把选择分类的权利留给学生,无疑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

可课堂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课堂的习惯很不好,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课堂比较安静,课后我不断的反思:两个班的教法一个是比较传统的,而另一个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来设计的,为什么反而前者的效果好些呢?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这堂课上完,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教学时间不够,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

上课时我看了表,方程意义的教学的练习足足用了35分钟。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不到位。

课后我一直想:这35分钟花得是否值得?怎样处理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还有方程意义教学时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学生在看,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这是我教学设计时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让分小组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时间会更加不够。

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这些问题还有待考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