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面对这种情势,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却一个个浑浑噩噩,居危而不知危。
这些在优裕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帝王,既无处理政务的实际经验,也无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只知吃喝玩乐,骄奢淫逸,视国事如同儿戏。
眼看明朝统治江河日下,愈益衰败,一些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相继提出除弊兴利的主张,解决当时的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
嘉靖年间,大臣海瑞首先上《治安疏》,直言贪官横行,民不聊生的状况,要求实行变革。
其后,内阁首辅徐阶、高拱也在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但是,相对于当时沉病难起的官场痼疾和社会弊病,要求变革的呼声和某一方面的整顿,犹如杯水车薪,远未能解决问题,危机依然存在,并且日趋严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改革初起:“谋定而后发”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怀有治国抱负的张居正,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状况,嘉靖二十八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翰林院编修就写了《论时政疏》,尖锐地指出当时朝政存在的五大弊病,即宗室恣意横行,官吏素质低下,办事因循拖拉,边防不被重视,以及财政入不敷出。
并大胆提出,要去除这些弊病,就必须皇帝亲理国政,接近大臣,广开言路,上下一心。
这表明年青的张居正对实行改革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
由于当时世宗一意修炼,不问政事,朝中大权掌握在奸臣严嵩之手,张居正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他闭门读书,研究典故,探索治国兴邦之道,等待时机来临。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去世,穆宗(隆庆)继位。
张居正由徐阶的引荐进入内阁,这为他日后掌握大权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隆庆二年(1568),张居正再上《陈六事疏》,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方案:一、少发议论,多做实事;二、整顿纲纪,严明法令;三、有令必行,有法必依;四、考核人才,赏罚分明;五、安定民生,与民休息;六、整场武备,激励士气。
这些主张大都切中时弊,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内阁大臣又多因循守旧,所以张居正的建议仍然是一纸空文,未能得到实施。
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要想施展抱负,就必须掌握大权。
因此,张居正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内阁首辅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隆庆六年(1572),穆宗去世,临终前,他嘱托内阁首辅高拱以及大学士张居正等人辅佐年仅十岁的嗣皇帝,以维持大明江山。
高拱是一个老臣,在隆庆年间的内阁斗争中屡屡获胜,权势炙手可热。
但是穆宗死后,他和内廷太监的矛盾立刻尖锐起来。
大太监冯保与之早有仇隙,此时双方为争权夺利,冲突更加激烈。
不管结果如何,二者必去其一,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了。
张居正当时在内阁位居第二,与高拱也不相和睦。
在神宗及其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下,张居正与冯保联合,挤走了高拱。
于是,张居正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实际上掌握了明帝国的大权,一场蕴蓄已久的大规模改革运动随之拉开了帷幕。
改革措施:兴利除弊匡世救时从隆庆六年(1572)六月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1582)六月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一、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当时官场废弛已久,朝廷选拔官员只重资格,惟看年限,而不问能力,不讲才干,官吏大都无心任事,更不思进取,只知假公济私,敷衍塞责。
针对这种现象,张居正首先加强中央权力,严肃法纪政令。
他明确规定,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必须听命于内阁,各省督抚巡按必须听命于中央六部、各地知府县令则必须听命于督抚巡按,一级服从一级,使内阁能够有效地控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机构。
为有效地扭转官场积淀已久的颓废风气,张居正又制定考成法,把中央要求办理的事情一一登记在案,规定期限,限令完成,并逐月考核,每年总结。
失职者罢官降级,尽责者奖励升迁。
在大力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的同时,张居正还果断摒弃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方法,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人才。
二、节省开支,去除浮费。
明中叶以来,皇帝大都追求享乐,挥霍无度。
武宗喜好游玩,世宗醉心营造,穆宗也经常动用库银购置珍宝,致使皇室开支无限增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张居正深悉此情,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年幼的神宗皇帝反复灌输治理国家应该节俭去奢的道理,并将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呈报神宗,力戒其随意挥霍。
万历五年,神宗原打算重修太后的宫室,即因张居正的劝阻而作罢。
在尽可能节省宫廷费用的同时,张居正还十分注意裁革弊政,堵塞漏洞。
明代初年,为方便官员因公出行,政府在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来往官员吃、住等一应费用及所需交通工具均由当地就近向百姓摊派。
本来驿站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但随着法度的松弛和吏治的腐败,许多官员公为私用,大量的非公差人员频繁使用驿站,而一些办理公事的官员,也讲究排场,随意勒索,搞得地方民穷财尽,不少驿站难以维持,名存实亡。
张居正重申了使用驿站的各种规定,严禁非公差者使用驿站,对公差者的用度标准也作了限制。
他自己则身体力行,亲属外出,都自雇车马,不用驿站。
这一改革,不仅恢复了全国的交通系统,而且大大减轻了地方负担,深受民众的欢迎。
三、抑制兼并,改革赋税。
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革。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田赋历来是国家赋税的主要部分,国家掌握的耕地越多,财政收入也就越高,明朝政府也是如此。
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很多土地集中到了豪门富户手中,使得国家所控制的耕地数字由明初的八亿五千余万亩,下降到正德年间的四亿五千余万亩,减少几近一半。
明代的徭役又是按人丁分派的,占有着大量土地的豪门和缺田少地的农民都据人丁数承担徭役,这在事实上已经很不平等,更何况许多有钱有势的地主还利用各种手段,把赋税徭役转嫁到小农的头上。
这就造成了社会赋役不均,国家税收锐减的严重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居正不顾豪强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力排众议,坚持清理丈量全国的土地,结果查出了二亿多亩隐漏的土地,从而严厉打击了豪强地主,扭转了财政亏损。
在此基础上,张居正进而实行了全面的赋税改革,把各种名目的赋税徭役全部归结在一起,按田核算,统一征收,并允许农民以交纳银两的方式来代替服役,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推行以后,占田多的就要多交赋税,占田少的或无田者大大少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赋役不均的问题,同时,这一以银两为主要结算单位的征税方法,扩大了货币的功能和流通范围,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整饬武备,安定边境。
张居正十分清楚,一个安定和睦的周边环境,对改革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当时,明代的两大边患已基本平息,北方的蒙古自隆庆议和后,已息兵止戈,双方转而开始贸易活动;沿海的倭寇经过儿次大的扫荡,气势已失,只剩一些余部时而骚扰海疆。
但东北土蛮和女真,仍经常侵入边关。
张居正把防御的重点放在东北一线,任用戚继光、谭纶等著名将领镇守北部边防,大力修缮边墙城关,加强边防守备系统,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基础上,对边境少数民族实行招抚。
与此同时,继续实行与蒙古的和好政策,扩大相互间的贸易关系。
张居正实施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出现了军民乐业的安定环境,进一步保障和发展了改革的成果。
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业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统治政权,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转机。
改革失败:十年经营付诸东流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
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晚明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成了落花流水。
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风潮,张居正所赏识、任用的官员,相继遭到罢职、降级的处罚,而一批原被撤换,排挤掉的官员,又纷纷掌握了实权。
不久,清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张居正。
先是赠官被夺,谥号被除,接着家又被抄,亲属也遭到牵连,他的兄弟和儿子,有的入狱自杀,有的发配充军,处境都很悲惨。
而张居正殚精竭虑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废除,可谓人亡政息,“身后一败涂地”。
一度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为什么顷刻之间就夭折了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凡改革,都是针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对规章制度加以修改调整,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张居正改革的锋芒,主要指向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土地兼并、赋役不均和吏治腐败等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那些豪门地主、庸官贪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触和反对。
因此,张居正主持的改革运动,也象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那样,始终伴随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
清丈土地开始后,那些有权有势的地主,贿赂官府,隐瞒土地,还攻击清丈会导致农户逃亡。
张居正不为所动,坚持清丈,规定凡有阻挠清丈者,一律从重处罚。
山西代王宗室等人,就是为此而受到严厉处置的。
考成法推行后,又有人指责“执事太严”,“时政苛猛”,张居正针锋相对,把反对改革的主要官员,相继撤职、查办。
可以说,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从而造成改革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