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07.1
说明:一般论述题字数要求均在 300字以上,请各位学员根据具体题目酌情再
添加内容,越详细越好!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任课老师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
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通
过调查研究,了解实情,把握实情。
所以,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
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实际;提高主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
2、如何理解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矛盾是指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 在复杂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次要矛盾又称非主要矛盾, 是指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 在复杂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
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
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是
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必须从实
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
己的路,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括。
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真理” 。
4、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答: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在前进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
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
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任何新
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是从旧事物发展来的。
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辩证否定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 我们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
将它区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 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
粕,既不能一概否定,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搞复古主义。
对于
国外文化也要采取分析的
方法和批判的态度,决不能闭关锁国,一概排斥,但也不要照抄照搬,盲目引进。
要结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好
学习与创新、吸收与改造的关系。
总之,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
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
真理的相对性, 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
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 但
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笥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
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 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
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本段可有选择的部分回答。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
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我们必须坚持,
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 因而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
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
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 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
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
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 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首先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其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 最后,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在它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的某种趋势。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自学的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同时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握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由此产生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对于无产阶级执政党来说, 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
进一步解决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问题, 最终过好权力关,
是我们党和党的每一个成员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的最
本质、最根本的课题。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如何
真正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学过好金钱关,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这对全党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考验。
第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面临着反对 “和平演变”的考验。
这 “三关”
直接关系到政治生命和社会主义前途。
因此,
为了经受住这些考验,将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无产阶级
政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认真学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一切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