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损伤的修复六、简答题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
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六、简答题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细胞构成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七、论述题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2)病变: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淤血;动脉血管阻塞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五.简答题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
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
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
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等疏松组织,主要有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4.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有利的作用: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渗出物中所含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的纤维素网可限制细菌扩散,有助于吞噬作用,有助于修复。
不利的作用:过多的渗出物可压迫临近器官造成损害;渗出的纤维素过多易引起机化和粘连。
5.肉芽肿是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有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病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如手术缝线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节病。
6.组胺的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增加。
前列腺素的作用:炎症时使血管扩张,加剧炎性水肿,引起疼痛和发热。
缓激肽的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疼痛。
7.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的网状、条状和颗粒状常混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如大叶性肺炎,肺泡内有大量渗出的纤维素以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
8.病因的因素:取决于致病因子的毒力、数量及作用时间长短;全身性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状态和内分泌状态;局部因素:包括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是否通畅引流。
六.论述题7.痊愈:包括完全愈复,即彻底清除病因、溶解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愈复,即以肉芽组织修复大面积的组织损伤。
迁延为慢性炎症: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蔓延扩散:包括局部蔓延,即病原微生物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
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沿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病原微生物可进一步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行蔓延。
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菌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毒血症是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病人可产生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脓毒败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细菌栓塞性脓肿。
2.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指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
积脓的特征是发生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的化脓性炎,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
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能溶解组织基质,造成炎症扩散。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
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另外,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称为疖;多个疖的融合则为痈。
注释、化脓性炎除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外,还有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大叶性肺炎无肺组织坏死,不属于化脓性炎。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六、简答题1.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继发性高脂血症,年龄,遗传因素,其它如性别、病毒感染、肥胖等2.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血管腔狭窄3.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形成,破裂,致命性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脑软化,脑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性高血压,AS性固缩肾;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坏疽4.冠心病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炎症性疾病,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等5.乳头肌功能失调,心脏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其它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等6.代偿期—左心室向心性肥大(肉眼,镜下);失代偿期—左心室离心性肥大(肉眼)7.脑血管细、小动脉硬化破裂,微小动脉瘤破裂,豆纹动脉直接受压力高的血流冲击和牵引破裂8.好发部位,形状,组成成分(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炎细胞)七、论述题1.脂纹(肉眼,镜下);纤维斑块(肉眼,镜下);粥样斑块(肉眼,镜下)2.梗死灶形状;梗死类型;动态演变过程(肉眼,镜下)3.联系:均属冠心病;区别:缺血缺氧程度,心肌损伤程度,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4.细动脉玻璃样变;肌型小动脉硬化;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动脉伴发AS5.病变特点:双侧对称弥漫,体积,重量,质地,表面,切面。
形成原因:入球动脉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病变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增生收缩→凹陷;健存肾小球代偿肥大,所属肾小管代偿扩张→突起。
与AS性固缩肾区别:病因,受累血管,肉眼特点6.风湿病发生发展过程:变质渗出期→增生期(风湿小体形成)→纤维化期。
风湿性心内膜炎累及心瓣膜→瓣膜损伤,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机化,瓣膜纤维化及瘢痕形成→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粘连等→心瓣膜病7.异:炎症性质,赘生物肉眼观,赘生物镜下观;同:累及心瓣膜,瓣膜赘生物及损伤,心瓣膜病,8.从以下几方面区别:病程,病原体,原来瓣膜,赘生物形态,瓣膜损伤程度,并发症,预后9.形成主要原因: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二狭→舒张期左房入左室受阻→血液滞留于左房+肺静脉回流→左房血容量↑→左房扩张淤血→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反射性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大扩张→体循环回流受阻→体循环淤血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六、简答题1、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化生;粘液腺增生肥大,浆液腺粘液化;管壁充血、炎细胞浸润,支撑结构破坏2、肉眼—圆柱状或囊状扩张,管腔内脓性渗出物,周围肺组织变化;镜下—粘膜上皮损伤、化生,管壁增厚、炎细胞浸润及支撑结构破坏3、肺肉质变,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4、沿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小叶间隔、肺泡间隔分布,肺泡腔内多无渗出物,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5、肉眼—境界,大小,形状,颜色,质地;镜下—细胞性结节,玻璃样变结节6、原因:二氧化硅对巨噬细胞的毒性损害,肺间质纤维化导致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障碍,均降低肺组织对结核菌的防御能力。
后果:发展快,累及广,易形成空洞,还易导致大咯血7、肉眼—弥漫型;镜下—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泡间隔多完整七、论述题1、肺泡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腺泡周围型,全腺泡型→囊泡性;间质性肺气肿2、炎症性质;好发部位;典型经过:充血水肿期(肉眼、镜下、临床表现),红色肝样变期(肉眼、镜下、特征临床表现),灰色肝样变期(肉眼、镜下、临床表现),溶解消散期(肉眼、镜下、临床表现)3、从以下几方面区别:病原菌,诱因,好发人群,病变发生发展顺序,好发部位和分布,炎症性质和病变主要特点,并发症和预后4、肺癌本身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肺癌局部浸润、阻塞或压迫引起的症状;肺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肺外表现(异位内分泌综合征和副肿瘤综合征)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六.简答题1、分A、B两型,A型:与自身免疫有关,伴恶性贫血,病变在胃体和胃底;B型:病变在胃窦部胃镜有①粘膜橘红→灰绿;②血管可见;③与周粘膜界清;镜下有①固有层慢性炎细胞浸润;②腺体减少;③上皮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