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文/段世超
应该是在2010年的时候我从大学舍友那里知道有这本书,他当时正在备考GRE考试去美
国读研究生,当时他在读这本书。我看书通常是别人推荐了我才看,要么是朋友推荐,要么
是看到书评,很少是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找来一本书来看,除非是刚好那本书就是讲的话题我
很感兴趣。
这本书在1981年就出版了,距今都有35年了。他讲的问题是各个国家或者是种族在美
国发展的历史。里面运用了详尽的统计数字,比如某段时间里某种族移民的性别比例,某个
年龄段的收入,某个年龄段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某个种族受教育的时间,某个种族参政的
人数,等等。这些因素都被作者用来做出相关的推断,比如最初移民的男女比例,和移民的
心态有关系,如果男性远远多于女性,那么这个种族对于美国还处于试探阶段,而假如男女
比例接引1:1,那么说明这个种族是做了在美国定居打算的,因为如果要定居就会带着配偶一
起移居美国。
书中介绍了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
波多黎各人等。大致来说,爱尔兰人早起在美国主要是干农活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生活很
艰苦;德国人以起精湛的技术和认真的态度为美国的很多领域做了很大贡献;意大利人由于
南北的差异,在美国一直互相不睦;日本人早起在美国很多以做园艺工作起家,也有做农场
主的,但是美国出台了很多限制日本人在美国买地的政策,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美国对日本人出台了残酷的隔离政策,让日籍华人受损极大;华人在美国和早起爱尔兰
人一样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加之美国一度出台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政策,对于华人在美国的
发展进行了很大的打压,但是华裔美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在重重危机中坚韧地生活,且
都还算成功,华裔美国人很多人进入高技术领域而成为专门人才;犹太人在美国也是备受歧
视,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墨西哥人和黑人以及波多黎各人就不一一介绍
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各种族在美国的成长史,和国内各个省份外出迁移的情形在
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异乡人克服距离产生的陌生感,克服思乡
的愁苦,来到一个也许是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打拼,最终将是"一将终成万骨枯".当年南下深
圳淘金的外省人,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外,书中还用华人和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讨论了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者认为并不是教育改变了这两个种族在美国贫穷的处境,而是当他们
经济稍好一点后开始重视教育的,也许之后重视教育加速和加剧了他们的成功。即使在今天,
西方国家还在怀疑资助非洲的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现状。孰是孰非,争论
不休。
纵观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外来人员比较多的,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同时往往选择外出谋生的人更容易获得在其家乡不易获得的成功。有句话叫做"树挪死,人挪
活".放眼国际,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乐于招商引资以及喜欢走出去投资的地区。
就拿美国来说吧,每年那么多人希望去美国,希望可以拿到美国的绿卡,而美国也因此可以
招揽到他需要的人才。换言之,全世界的国家都在为美国培养人才。我记得在印度电影《三
傻大闹宝莱坞》那部电影里讲到,男主角所在的学校,即现实中的印度皇家理工学院的很多
毕业生都去了美国,他们也引以为豪。再来看看国内的著名高校,是不是也是很多毕业生都
去了美国呢?就我所在的研究所,也算是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了,但却很少碰到北
大清华的毕业生,也不是没有,很少很少。我就问别人,北大清华的人都去哪里了?有人给
了我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北大清华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稍差的留本校了,再不行才来上
海,当然了他们如果不能去美国也不能留校,那他们宁愿选择就业。不过据说他们出国和留
本校读研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人调侃说,国内有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研究
生。因为,我们的高中教育世界一流,而高等教育不太好,有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已经选择
了出国,本科毕业再出去一批,留在国内的读研的研究生只能是三流的。当然了,这些都是
调侃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