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3C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3C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201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3C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陈萍
职务(职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
研究内容类型:课程教材
完成时间2018-06-28
单位杭州学军中学
邮编、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88号 310012
预期成果形式
专著 译著 √论文 √研究报告 工具书 其他
2.研究构架
3.研究内容
我校基于3C课程体系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主要内容有:
◆课程领域(curriculum):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研究
(1)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四大特色课程群将由“国际语言课程群”(涉及韩语、德语、法语、日语、美语、意大利语等国际语言)、“国际领导力课程群”(《国际理解教育》、《国外名校与名专业巡礼》等)、“中华瑰宝课程群”(《精品书法》、《中华传统体育》等)、“命运共同体课程群”(《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旅游地理》等)课程群组成,旨在让学生较深入的了解异域语言与文化,同时向西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未来领军人才的国际化素养。此外,还将加快IB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孔子课堂研究,实现国际理解教育质与量的突破。
已有研究文献表明,目前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内涵、特征及目标要求等已经取得了一定共识,并且进入到了实践探索环节,但主要集中于小学阶段的课程研究,从特色课程群的角度在高中阶段系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仍较少,将选修课程群、校园文化、对外交流融于一体的国际理解教育办学特色研究更为少见,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创新之处。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3C课程体系研究,以学科渗透国际理解内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群、交流互访跨国体验实践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等方式形成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色品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引领全省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
(2)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深化研究:一是国际理解教育学科内容整合研究。充分挖掘学科课程和教材中能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学习的内容,比如语言学科以民族文化遗产为介入点,拓展阅读中选取他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等。二是学科教学模式转型研究。坚持国际理解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追求,从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主学型教学转变,选用讨论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小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跨文化研究性学习。
成果去向
公开出版√公开发表√提交相关部门应用 送交相关领导批阅
一、选题的背景与价值
(一)选题的背景
1.是学校高水平特色发展的需要
我校作为全省首批重点涉外单位,也是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将“省市示范、中国名校、世界一流、富有创新性的领军学校”作为学校发展定位,因此,需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建设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群,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同时,随着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2015-2017年)的推进,基于我校的地位,有必要加快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办学品质,在全市乃至全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研究的价值
通过顶层设计高中国际理解教育实施蓝本,建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curriculum)、国际教育校园文化(culture)、师生国际互访交流(communication)的系统整合,让课程彰显文化、让文化融入课程,逐步彰显我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办学特色,形成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进而探索出特色高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模式,为普通高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供借鉴。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题的研究设计
(一)操作定义
1.国际理解教育:是指通过增进不同地区、国家、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相互合作,达到维护和平、建立共生共存意识的教育。只有形成国际视野,才有可能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了解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和平发展。
2.3C课程体系:一指学军中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curriculum)、国际教育校园文化(culture)、师生国际互访交流(communication)的系统整合,将师生互访交流转化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与文化中,让课程彰显文化、让文化融入课程;二指学军学子接受国际理解教育时学习心情舒畅、选修课程体系通畅、国际理解渠道流畅。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包括学科渗透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群,隐性课程包括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建构、对外互访交流活动、学生成长国际会议、学军学生留学服务等对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学习经验。
2.是高中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了践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实现学校“富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搭建了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但仍需要通过系统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全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未来领军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有较高的国际素质。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目前国际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较好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其中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对我国影响最大。国外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与文化研究,如《韩国初中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裴美花2012)等。二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研究,如澳大利亚的社会公民课程包涵的许多生态、战争等国际内容(《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蒋西燕2012)。
(二)国内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大体看来,国内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展示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及发展研究。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翁文艳2004)。二是侧重分析国际理解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与困惑。如《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困惑与出路》(李敏智2008)等。三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如《国际理解教育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整合研究》(王虬玥2015)等。四是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验研究。如以北京市教育学院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学校实验研究、《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模式述析》(徐士强2012)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