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法律上的过错与责任

浅谈法律上的过错与责任

摘要:艾特机械网分析过错是行为人未尽自己应尽而能尽的注意能力,从而违反注意义务,因而为法律所不容、应受非难和谴责的行为的意志状态。

过错是法律上的重要概念。

行为人如果违反了法律规定,要否承担法律责任,一般均要考虑其主观因素。

不过,在部门法上,对此项因素的要求标准,有较大差异。

了解它,可以很好地诠释法律的价值。

关键词:法律过错;过错标准;法律责任一、法律上的过错(一)过错的概念过错是行为人未尽自己应尽而能尽的注意能力,从而违反注意义务,因而为法律所不容、应受非难和谴责的行为的意志状态。

(二)过错的要素在撇开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体层面的情况下,过错概念中包括了下列要素:1.主体要素——具有完全或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它以意思表示能力、判断行为后果的能力为前提。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凭自己的心智完全能够判断行为后果,故能成为过错的主体;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相适应心智的行为,能够判断部分行为的后果,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过错的主体。

2.主观要素~主观心理状态过错是指行为人欠缺注意的主观心理状态。

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应当是行为人实施客观行为的决定因素,是发动或支配行为的动力。

若受有瑕疵的心理状态支配的行为,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则该有瑕疵的心理状态,就是有过错的。

至于注意义务的标准,依主观过错标准和客观注意标准而有所区别。

3.客观要素——行为人从事了在法律上应受到非难的行为过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有过错的心理状态已外化表现为,行为人从事了在法律上应受到非难的行为事实。

4.客体要素——法律的否定从过错的形成机制看,其因果顺序应当是:存在法律→行为人欠缺对法律的注意义务→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法律上的过错与一般语义下的过错之别过错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应当突出法律对于行为人(自然人)心理态度的否定,也就是说基于过错而为的行为,都为法律规则所不容,一般也被社会道德所否定。

但是,社会道德并不能代替法律规则。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在某种情况下,法院会责令行为人对某些符合道德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在某种情况下,法律并不认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会构成侵权,因为作为社会中的人,彼此之间都存在容忍的义务,法律并不能够对于所有的伤害都要加以救济。

所以,在法律上,“过错”首先应当认定为法律概念。

其次,需要关注的是,法律规则与社会道德之间,紧密相连。

至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体层面,由于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组织体,有自己的机关等机构,而这些机关等机构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可以形成并实现自己的意思,从而决定了它们具有意思能力,这也是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体形成过错的基础。

二、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引起的。

当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其违背了这种设定或者发生法律规定的事件,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可见,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引起,而应由法律主体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促使义务主体履行法定义务,又可对权利主体的被害权益,进行权利救济,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处罚、保护、教育与预防之功能。

法律责任有两个特点:第一,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依据是法律。

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当然,国家强制力只是在必要时,在责任人不能主动履行其法律责任时,才会使用。

法律责任有以下五种类别:1.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的特点是:第一,产生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行为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构成犯罪,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

它与民事责任由违法者向被害人承担责任有明显区别,刑事责任的大小、有无,都不以被害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责任,是所有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一种。

第四,刑事责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责任。

一般来说,只有实施犯罪行为者本人才能承担刑事责任。

当然,刑事责任也包括集体责任,有些国家称为法人犯罪,在我国称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不管是惩处个人,还是惩处单位,都是为了惩罚犯罪者,救济被侵害的权利,预防犯罪的再发生。

第五,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依据,实行罪行法定。

2.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由于违反法律、违约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事由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因,将民事责任分为:由违约行为产生的违约责任;由侵权行为产生的一般侵权责任;由法律规定产生的特殊侵权责任。

民事责任的特点是:第一,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

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

当然,民事责任也执行惩罚的功能,具有惩罚的内容,如违约金本身就含有惩罚的意思,但这并非主要功能。

第二,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第三,民事责任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

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多数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3.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的事由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点是:第一,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第二,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

第三,通常情况下,对行政相对人适用过错责任,特殊情况下,则实行过错推定的方法。

在法律规定的一些场合,对执法主体实行违法责任原则。

第四,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化。

首先,行为责任是行政责任中数量很大的责任形式,如停止违法行为,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履行职务或法定义务,恢复原状、返还原物等;其次,精神责任在行政责任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法律责任,如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再次,财产责任仍然是行政责任的重要形式,如赔偿损失、罚款;最后,行政责任也包括人身责任,如拘留。

这些责任共同执行着行政责任惩罚、救济与预防的功能。

4.违宪责任。

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者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的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主的法律责任。

虽然广而言之,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违宪行为,但是,构成违宪责任的违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宪法规范不仅为普通法律提供了立法依据,而且,它还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组织、广大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违反这类宪法规范的行为,是不能通过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来预防和制止的。

5.国家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使公共权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与合法利益,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责任的特点是:第一,产生国家赔偿责任的原因,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不法侵害行为。

第二,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是国家。

第三,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包括: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两部分。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行政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而给予的赔偿。

刑事赔偿是指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侵犯当事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而给予的赔偿。

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和义务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人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其次,在权利人受到妨害,或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其救济权利、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追加新的义务的依据;再次,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来对权利、义务的顺利实现,提供终局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责任的承担,一般是以行为人存有过错为前提的。

比如,在我国,对明星做广告代言人出了问题,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过去长期并无专门的法律规范,而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对其有所涉猎,该法第55条指出:“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这就是说,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可能要与生产者向消费者承担连带赔偿的民事责任。

但如果是故意的,又造成严重后果,那就不只是民事责任的问题了,而可能涉嫌共同犯罪。

所以,为防患于未然,明星应当尽到一个“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仅仅是“查看”有关代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到有关主管部门核实证件的真伪,到现场实地考查,向有关知情人调查,以核实代言内容的真伪,避免“过错”。

这样,才可能有效降低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三、法律上的过错与责任之关系(一)过错与责任的逻辑关系在法律上,有过错必定承担法律责任,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法律责任不一定由其本人来承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过错,根据法律规定有时也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般存在于民法领域。

所以,任何人生活在世上,均存在法律风险。

比如,民事赔偿法上的公平责任原则和替代责任的适用,以及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运用,均增加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对法律风险,应有足够的估计。

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是:(1)行为的违法性。

所谓行为的违法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强制性规定。

(2)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财产权、人身权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即特定的损害事实是否是行为人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

只有当二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一个损害后果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

这个主观心态,要考虑违法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年龄因素、智力因素)、控制能力,以及行为可能损及他人和社会合法权益的危害性、危险性判断。

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形式,而过失的核心在于注意义务,这就引发注意义务标准的问题。

根据国外的学说和实践,一般分三种:一是普通人的注意,即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即可尽到的注意程度;二是应为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的注意,即行为人平日处理自己事务所用到的注意程度;三是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它与罗马法上的“善良家父之注意”和德国法上的“交易上必要之注意”相当,即依据交易上的一般观念,具有相当知识经验的人,对于一定事件所用到的注意程度。

(1)普通人的注意。

普通人的注意,指在通常的情况下,仅用轻微的注意,即可预见到的情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