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浅谈会计的法律责任院系:财经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 04会本(2)学号:作者: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008年5月浅谈会计的法律责任摘要: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我国传统的会计工作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挑战,会计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的会计改革中,不论是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会计的主管部门,都对我国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等作出了极为有益的探讨,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改革措施,同时应更重视会计法律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法会计行为人目录引言 (1)1.会计法律责任的含义以及产生会计法律问题的根本原因 (2)1.1.会计法律责任的含义 (2)1.2.会计法律责任规定的特点 (2)1.3.产生会计法律问题的根本原因 (3)2.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5)2.1.会计法律责任的成因界定 (5)2.2.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及责任承担着 (5)2.3.会计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的问题 (6)3.对会计法律责任的一些认识误区 (7)3.1.单位负责人对其所负会计责任的认识误区 (7)3.2.会计人员只对其会计核算行为负责的认识误区 (7)3.3.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的认识误区 (7)3.4.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欠缺和对法律本身认识上的误解 (7)4.承担会计法律责任的前提 (8)4.1.会计违法行为侵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8)4.2.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会计法律规定的行为 (8)4.3.违法行为是在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下做出的 (8)4.4.单位违法主体具备一定的法定条件 (8)5.会计法律责任现行规定中存在的缺陷 (9)5.1.对承担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界定不严密 (9)5.2.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性质没有可操作的法律解释,不利于实务操作 (9)5.3.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成因界定不严密 (9)5.4.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缺少对民事责任的法律界定 (9)5.5.不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矛盾 (10)6.落实会计法律责任的建议 (10)6.1.制度完善 (10)6.2.立法完善 (10)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英文摘要 (14)引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会计法律责任的研究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如何将会计法律责任相关理论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经济部门和有关行为人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违法违纪,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资财流失,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可能造成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流失。
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会对企事业单位自身和外部相关利益人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损害。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会计法律责任体系。
可见,会计法制化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会计法律责任问题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目前,关于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开展得较早,也比较成熟,但在国内,由于会计法律、法规仍处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且大多集中在会计法律责任的一般描述和抽象的归责原则等方面,对于会计法律责任体系的构建和结合最新的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探讨会计法律责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就是本文选题的初衷和现实意义所在。
本文将从会计法律责任角度入手,从产生会计法律责任的根本原因、认识误区以及会计法律责任现行规定中存在的缺陷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论述,提出一些落实会计法律责任的建议。
但由于本身知识有限,论述的深度仍比较欠缺。
浅谈会计的法律责任04会本(区外)1.会计法律责任的含义以及产生会计法律问题的根本原因1.1.会计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会计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个具体方面,是指与从事会计有关的人员,因违反有关会计法律法规所应当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会计行为中因违反会计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它不仅包括《会计法》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行为规范,而且还包括其他有关会计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责任,如《审计法》、《保险法》、《注册会计师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文件对特定主体或特定行业的会计违规行为施加的法律责任;《公司法》、《证券法》关于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责任;《税收征管法》关于纳税人不按规定设置、保管会计账簿以及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偷漏税的责任。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会计法律责任还可以指会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利用虚假会计资料进行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财产的以及单位负责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所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
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
即:(1)在账簿设置、凭证编制、账目登记、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资料保管、会计人员任用、内部控制制度运作等会计工作基础环节上存在的不规范行为;(2)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授意、指示、强令他人从事上述行为;(3)财政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渎职、泄露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的行为。
1.2.会计法律责任规定的特点为了保证《会计法》规范的有效实施,惩治会计违法行为,《会计法》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修订后的《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各种违法行为作了明确具体的界定,便于在实际执行时认定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及时加以惩处。
二是扩大了惩治对象的范围,主要是对一些新的规定增加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相关规定更加严密,更加完善。
三是加重了所规定的各种违法行为的责任,特别是加大了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重点突出,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四是加重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他们不管是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还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都需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1.3.产生会计法律问题的根本原因要研究会计的法律问题,我们首先应以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本出发点,并结合现有的会计特征,寻求产生会计法律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我国进行经济改革时,其基本立足点就是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章健全、秩序井然、功能完备和运转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区别,对于会计来说,将带来如下一系列的转变: 转变之一:会计目标的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会计主要目标就是为经管责任服务。
这里所指的经管责任,主要是因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一种受托和委托的责任关系。
在这样的约定关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在权利及义务上基本是不平等的,所有者几乎垄断了大部分权利。
会计的服务功能重在报告过去的经营业绩,解除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因此,传统的报账式会计能够满足当时的会计目标。
然而,当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时,上述的权责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就使会计目标由过去单一的经管责任向多元发展,即既为经管责任服务,又为经营决策服务,这种会计目标的转变所带来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经管责任关系人的不确定性,经管责任由过去明确的委托人,向不明确的委托人发展,由过去单一关系的委托人向多重关系委托人转化,这种转化,使得过去那种仅仅解释经管责任的报账式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多重关系委托人的需要。
对于那些现行或潜在的委托人,他们更需要了解对未来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决定是否建立、保留或解除双方的经管责任关系。
其次,由于受托方拥有一定范围的资源处置权,且其利益与经营相联系,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有了相对平等的权利与义务,这种平等,既给了受托方一定的自主处理会计信息的权利,但也给了委托方要求解释会计信息的权利,由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双方可能会因地位、利益角度以及见解不同,而对会计信息有不同认识,增加了对会计信息领悟的冲突机会。
可见,会计目标的转变,给会计带来的影响,一是会计信息要求多样化,即既满足过去经管责任关系的评价,又要满足未来决策的有用性,会计处理不得不在二者要求之间予以平衡,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解释的可争议性,二是由于平等权利,既给了受托方自主处理会计信息的机遇,也增强了委托方对会计信息的解释需求,给会计信息的领悟冲突埋下伏笔。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化及不同阶层领悟冲突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风险的提高。
而解决这些会计信息风险的最根本的办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双方的领悟冲突。
因此,会计目标的转变,必然会导致相应的会计法律问题。
这是其一。
转变之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比以往更为突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主要用于经管责任,企业的决策绝大部分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很少依赖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自身。
因此,会计信息正确与否,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性是存在的。
其次,会计信息的处理与运用,主要局限在已明确的委托方与受托方。
由于双方关系相对明确与固定,因此,一旦某些会计信息出现问题,其直接经济后果性仅仅体现在已明确的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其影响的范围也相当有限。
然而,当经济体制逐步转化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时,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变得相当突出。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关系变得极为不确定。
双方关系是否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
因此,使得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变得非常重要。
一项小小的错误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几万、几十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
例如:1998年,上海贝岭公司在上市公告中,将盈利预测的每股0.39元误登为0.43元,使当日上市的股票价格飙升到16元多,上市第二天上午,作出更正公告,股票立即下跌至15元左右,以1000万股换手率,导致资金损失约为1000万元左右,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可见一斑。
难怪美国会计理论家泽夫(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由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突出,一旦产生不应出现的经济后果性,或者编制会计信息与运用会计信息的双方对这种经济后果性产生不同看法时,必将带来法律上的冲突。
因此,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的增大,也会引起相关的会计法律问题。
转变之三:市场经济培育了经济主体的平等性,提高了他们在对会计信息理解冲突时依法自卫的勇气和能力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受托方与委托方在经济权利与义务上有较大程度的差别,因此,当双方对会计信息的领悟发生冲突时,一般是依据行政手段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