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民管1433班罗晶1420013347引言我国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思路日益明确,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近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已占高校招生数量的49%。

随着高职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也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据2011 年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 万人。

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大,凸现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

2012 年2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就是促进就业。

”“我们将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摆在首位。

就业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中大局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形成就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

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一个时代具有大学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不仅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也是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一个纽带。

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

因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

反之,将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

就业观不仅受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就业政策的变迁,就业观经历了从重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被动就业观到重经济地位的主动就业观再到构建了以市场和个体能力为本位就业观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过高。

第二,大学生存有固守大城市的地域情结。

第三,大学生存在就业准备不足现象。

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存在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第一,主体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忽视就业现实的高期望值,过度的个人价值取向,害怕竞争的求稳思想。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缺乏配套政策和机制。

第三,就业市场的影响。

就业市场的就业歧视,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高校方面的影响。

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问题,高校办学模式与大学生就业缺乏整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据2011 年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大,凸现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

2012 年2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就是促进就业。

”“我们将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摆在首位。

就业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中大局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浅谈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指导”中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认为当时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表现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吸引力降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热度增加,报考研究生、出国、参军的人数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吸引力下降,外企、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增加。

2011 年,张宏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转变探究”中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破四点,即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鼓励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方面2001 年,黄美芳,宋静在“谈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主张要将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005 年,骆剑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历程,大学生就业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规模和质量。

2011 年,谢安国在“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中提出,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点、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3、对特定背景或特定群体的相关研究2003 年,张珊丽在“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制度日益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思想、提高自我素质,按照社会需求重塑自我,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

2008 年,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主要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问题。

2011 年,郝称莉,张泽强“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剖析了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农林院校的大学生纠正传统就业观的偏差,增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形成就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

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一个时代具有大学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不仅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也是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一个纽带。

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

因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

反之,将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政策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研究大致起步于上世纪末90 年代中期。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不再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统一分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市场化的双向选择。

在这种时代浪潮下,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尝试性研究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自 2000年起,相关文献产出数量有明显增长,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探讨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2009 年和 2010 年两年,从检索结果上来看,文献的产出数量较2000-2007 各年有进一步明显的增加。

经历了 2009、2010 两年的文献爆发性增长,2011 年文献析出数量有小幅度回落。

通过对中文关键词的整理分析,可以从其中看到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对策方面1995 年,鄢成章在“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中指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大学生就业观已从原来的“统包统分”向“竞争”转变,由“专一”向“多能”转变,由“依赖”向“自主”转变,由“地域”向“发展”转变,只有经历了这些就业观的转变,大学生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002 年,周纯,李化俗“浅谈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指导”中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认为当时大学生的就业趋向主要表现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吸引力降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热度增加,报考研究生、出国、参军的人数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吸引力下降,外企、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增加。

2011 年,张宏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转变探究”中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突破四点,即强化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鼓励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方面2001 年,黄美芳,宋静在“谈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主张要将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2005 年,骆剑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历程,大学生就业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配置规模和质量。

2011 年,谢安国在“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中提出,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点、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就业观教育的新思路。

3、对特定背景或特定群体的相关研究 2003 年,张珊丽在“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制度日益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思想、提高自我素质按照社会需求重塑自我,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

2008 年,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主要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差异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