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读书笔记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

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

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

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

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

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

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

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

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

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

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

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

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

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篇二: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

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

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

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

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

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

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

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得出了哲学帮助自己实现到达彼岸的结论,却意图把这一外延无限扩大,无疑犯了严重的逻辑性错误。

所以我冒昧地以为与其思考“国人如何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倒不如调查“有多少国人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彼岸?”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后者只要去调查一下大部分国人平时的时间是如何度过——又或者说是“如何打发”的,很容易便得出答案,探讨他人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神活动便不可行了。

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是公开支持宗教的,一些国家领导人还带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还有些国家定某种宗教为国教,而这在我们国家则显得忌讳莫深,政治上更为敏感。

依我看来大可不必,而且我认为,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对团结凝聚一个民族、尤其是对常常被批评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要远比用那些很“雄伟”、很“壮丽”的话更能产生效果。

事实上,绝大部分宗教都不会引人向恶,反倒是教人向善,佛教如此,基督教也如此,仁爱都是它们教义的精神实质。

西方人的整体素质比国人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到底与它们普遍的宗教信仰有没有联系,倒是值得国人好好研究。

(转载于:哲学读书笔记)(二)被遗弃的墨子和墨家精神。

墨子曾习儒术,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决然反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其中“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这与儒家倡导的“亲亲”、“尊(三)老庄不被理解的“无为而无不为”。

不少人认为老子、庄子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认识上的极大错误。

冯先生的解读是:“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

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