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社会学史一、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1. 社会学的起源社会学起源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
此前的社会研究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社会学奠基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主要是马克思【德】,斯宾塞【英】,迪尔凯姆【法】,韦伯【德】,齐美尔【德】。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1)启蒙运动。
2)工业革命。
引发社会变革,农民的城市流动;城市的膨胀;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革;作为道德权威的宗教对人们的行为开始失去约束力;劳动分工引起的阶层分化等。
3)自然科学。
4)欧洲各国与殖民地的广泛的社会接触。
3.社会学的发展阶段(1)【启蒙阶段】19C30s—19C末。
代表人物:【法】孔德,【英】斯宾塞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本身不是超出个人的实体,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结成的关系实体;作为关系实体的社会不是无机体的东西,而是有机体的东西,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原则是“适者生存”;取消男女老少的差别,使个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
(2)【形成与发展阶段】19C后期-20C中期。
代表人物:【德】滕尼斯、【法】迪尔凯姆、【德】齐美尔、【德】韦伯、【意】帕累托、【美】萨姆纳、【美】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3)【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20C40s中期-60s中期。
代表人物:【美】帕森斯、【美】默顿、【美】戴维斯、【美】穆尔、【美】利维(舒茨)(4)【理论纷乱阶段】20C60s中期以后。
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美】米尔斯、【德】科塞、【德】达伦多夫、【美】布鲁默、【美】戈夫曼、【美】霍曼斯注:美国的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真正使美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中心的标志,当是帕森斯、默顿、霍曼斯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诞生。
第三阶段帕森斯是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他把欧洲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到美国之后,成为美国社会学的开始。
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朗的结构交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论、米尔斯的美国文明批判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论。
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福柯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4.社会学古典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穆尔、列维、斯梅尔塞(2)冲突论—马克思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马克思的冲突论(阶级斗争)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在欧洲的社会学研究中占居统治地位。
其后,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视,米尔斯、科塞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
例如青年与老年、生产者与消费者、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等等。
(3)相互作用论—韦伯、米德、库利、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霍曼斯(交换理论)5. 19世纪至今的主要社会学研究潮流(1)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米勒)和法国的古典实证主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2)作为自然主义社会论的古典社会进化论(斯宾塞);(3)由狄尔泰创始,阿尔福莱德、韦伯、曼哈姆继承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4)形式社会学(齐美尔)(5)行为理论(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现象学的行为理论(舒茨)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6)发展社会学—作为产业化论、近代化论的社会变动理论(韦伯、斯宾塞、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以上6种潮流,都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社会学草创期形成的。
(1)-(4):古典社会学理论(5)和(6):至今仍有影响力(7)功能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等)(8)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早期社会学家的主要著作及相关理论1、【法】圣西门《人类科学的自觉书》同自然科学一样,根据具体的社会事实了解社会,把人类科学看作实证科学。
实证主义的始祖。
2、【法】孔德《实证哲学讲义》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
社会学这一词汇的提出;社会静态学和社会动态学的阐述;人类知识的三状态法则(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3、【英】斯宾塞《社会学原理》《社会学》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
4、【德】滕尼斯《共同社会和利益社会》感情结合和利益结合。
5、【法】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①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韦伯、齐美尔)之一。
②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倡导实证主义;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个体连接在一起。
Eg.传统社会文革传统农业社会凝聚力集体意志有机团结:建立在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连接纽带。
(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人的依赖性增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递增的过程,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原因就是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在工业社会中,把我们同社会维持起来的纽带,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了,相反,它们越来越成了劳动分工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值得欢迎的进步现象。
因为:a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之间或群体之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使人们可以在社会容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共同生存下去。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人们得以在一种比以往更广泛的程度和范围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了分工,个人才会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形成相互间的联系;有了分工,人们才会同舟共济,而不一意孤行。
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
分工越发展,通过分工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就越多、越广泛,战争就越趋于为和平所取代,博爱的思想就越接近于实现。
”c削弱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控制力,拓展了个人意识发展的自由空间,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个人人格的进步与分工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
个人人格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和源泉。
”③迪尔凯姆理论背景: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危机。
经济危机—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越来越频繁;社会危机—劳资冲突,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到了不正常的程度:自杀率的上升。
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劳资之间的对抗正在把居住在同一个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的国度,自杀现象也具有类似的社会后果。
④迪尔凯姆理论观点:1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特征;2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3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是工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4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5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6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⑤《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正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各种职能越是比较相近,接触点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产生冲突。
”“幸亏有了劳动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竞争中的失败者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开辟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得到了缓和。
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之间的竞争又会加剧,因而又会有新的职业领域开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也就一步一步地扩大和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劳动分工的发展产生许多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
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a.失范的分工.....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b强制的分工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
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c不适当的分工劳动分工不够规范、合理,而且组织不够适当,使得每个人不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
上述3种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
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最为关注、论述最多的是“失范的分工”,认为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关系缺乏必要和有效的调节规范;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部分源于工人阶级对现实地位的不满,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失范使然。
“失范”是当时各种社会危机最主要的根源。
要解决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消除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
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国家、个人和法人团体之间的辅助和制约关系,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状态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形成之初产生的那些弊端和问题。
⑥自杀论主要内容:首先否定非社会性因素—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现象的解释力,然后考察了社会因素对自杀现象的影响。
1.利己型自杀(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兴盛,社会整合不足)Eg. 宗教团体、家庭、政治团体、无业游民2.利他型自杀(过度的利他主义,个性的极端退化,社会整合过度)Eg.敢死队3.失范性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社会整合程度弱)Eg.股灾6、【德】齐美尔《社会分化论》《货币哲学》《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相互作用论①《论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粗鲁、越不文明、越不分化,它的内部结合就越紧密,它在外部交往中就以越封闭的形式出现。
相反,一个社会越发达,它的内部关系越分化,那么,它的成员的个性也就越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