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PPT课件
19、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一般指地面。标识为GP (GROUND PLANE)
20、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标识 为PL。(PICTURE LINE)
21、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 无消失。
22、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 VARIABLE LINE )
23、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标识为h (VISUAL HIGH)
Perspective on Science
24、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标识为N (PLAN)
25、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标识为TP (TRACK POINT )
26、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 标识为VS(VANISHING OF SHADOW)
•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Perspective on Science
透视学的运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 第一节
•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 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Perspective on Science
•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7、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HORIZON )
8、视锥——视点与无数条实现构成的圆锥体。 (VISUAL CONE)
9、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 (LINE OE VISUAL CENTER)
Perspective on Science
10、站点——观者所站的位置。又称停点。标识为G。 (STANDING POINT)
透视学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总体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 绘画艺术的时空状态: • 一维空间:点和线 • 二维空间:平面 • 三维空间:立体 • 四维空间:立体加上时间
• 绘画艺术是逐步由一维状态进步到四维状态,其 中关键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的透视图法。
15、地点——视平线下方消失的点。标识为U。 (BOTTOM—VANISHIUG)
16、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Vanishing Point)
Perspective on Science
17、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标识为M。 (MEASURING POINT)
18、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变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 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标识为PP(PICTURE PLANE)
Perspective on Science
3、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标识为S。 (EYE POINT)
4、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L。 (HORIZOUTAL LINE)
5、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 (LINE OE SIGHT)
6、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 (VISUAL ANGLE)
• 1、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 的视觉科学。“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 之“。
• 2、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 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 的图叫透视图。
基本原理: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 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 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 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 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 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 又称动点透视,多视点透视,将移动视点所看到 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
• “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最早将西方图法带入中国。 • 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真正系统传授。
Perspective on Science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1、视距——视点到心点的 垂直距离。 (OTH)
12、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 边所得的两个点。标识为d。(DISTANCE POINT)
13、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 余点。标识为V。(COMPLEMENT POINT)
14、天点——视平线上方消失的点。标识为T。 (TOP—VANISHIUG)
• 线的透视法则:德国丢勒 • 空气的透视法则:伦勃朗、鲁本斯等 • 色彩的透视法则:莫奈为首的印象派
• 照相术的出现对绘画的冲击 • 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两个以上的面或角度 •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内心的体验、感觉
或梦境
Perspective on Science
2. 近大遠小
1. 消失點
27、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标识为VL (VANISHING OF LIGHT)
28、顶点——物体的顶端。标识为BP (BASE POINT)
29、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标识为SP (SHADOW POINT)
Perspective on Science
第三章、平行透视
•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 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 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 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 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 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