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_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_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011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复习目标[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1)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革命的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和以往革命运动,认识其伟大意义,培养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判断其性质,培养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1)(2)②马克思主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分析法课前准备: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点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5.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性)国际: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国内:①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独裁、混战。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阶级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条件)。

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

革命爆发的基础在于中国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国人民不屈的探索与抗争及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结构的大变动,是爆发革命运动的内在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使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认识到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而十月革命,恰好为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

思考:①有人认为:“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②“中国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有哪些?6.五四运动的进程7.五四运动的意义(l)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李大钊、陈独秀等是领袖。

(3)特点:①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学生、工人、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多阶层参加;③地域范围广泛;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

(4)作用:①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③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二、重点、难点1.对民主和科学的分析(1)含义:①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②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2)引进原因:①西方由中世纪社会转向近代社会,在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在经济上经历了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经济飞跃,“民主”和“科学”在西方近代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要富强,必须引进之。

②新文化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有两大表现:专制思想,封建迷信和愚昧。

(3)实现的手段: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4)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特点:①把“民主”,“科学”和“打倒吃人的礼教”结合起来,与打倒孔家店结合起来,上升到伦理高度,震动了思想界和整个社会。

②既是思想革命,又是文学革命,特别是白话文。

(5)作用(意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场以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向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后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

主要表现为:(l)《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大批先进青年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斗争,出现了问题和主义之争。

(4)北京的一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调查,使中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开始就具有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相同点:前后开展的范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②斗争目标: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后,内部斗争很激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

③运动的强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礼教,后者则着重探索新的救国方案,并开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共成立作了准备。

④所属性质、作用不同: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原因:①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潮流。

五四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②随着形势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阵营成份的复杂化,代表了不同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生分歧。

4.李大钊等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历史必然性(1)前期对民主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3)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新的“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介绍十月社会革命,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

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只会形而上学、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道路。

6.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同:分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方法归纳:辛亥革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而新文化运动仅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要紧扣题意,从反封建这一点进行比较。

7.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进步潮流的相互关系及特点①民主共和。

史实: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②实业救国。

史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出现张謇等著名的实业家;③民主科学。

史实:新文化运动;④社会主义。

史实: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互关系及特点:①相互促进。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②影响深远。

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8.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的特点及原因特点:(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原因:(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