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 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 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 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 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 而言,则主指“气候”。
自 然 环 境
社 人 会 五脏一体观 环 形神一体观 境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
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不可分割的。
●五脏一体观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 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 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 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 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肝— 胆 —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脾— 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 膀胱经
目 筋
胆
耳 骨 肝 脉 心 舌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ຫໍສະໝຸດ 社会科学 知识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 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 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医学(Medicine, West Medicine):
《辞海》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 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 科学的范畴。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 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 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 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 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 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 措施。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确立。 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经络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针灸技术的发展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 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 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 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 赵献可(字养葵)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 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
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 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 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 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 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 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 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 新之路。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汉代以后,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 不断提高,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 王叔和《脉经》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 王焘《外台秘要》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 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 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 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 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精 气 阴 阳 五 行 整 体 观 念 指 导 思 想
脏 腑 精 气 血 津 液 核 心 理 论
辨 证 论 治 诊 治 特 点
哲 学 思 想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 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 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 理活动。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 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 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 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 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 命存在的保证。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绪 论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 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 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 系。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 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 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 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 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 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 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体质、病因、发病、 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应下 大功夫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 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 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 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 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 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 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 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 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 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4.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 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 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 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 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 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 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 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膀胱
肾
小肠
肺
大肠 皮
脾
胃 肉
鼻
口
●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由经络联络六腑、形体、官窍,
构成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而它们之 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 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 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 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 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 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 序。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 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是一个 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 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 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 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 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