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
血津液 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症论治为诊治特点的 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
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
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 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
(4)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 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 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
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 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 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 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
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 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 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 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 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 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 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 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 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 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
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2、医药知识的积累: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 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 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 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 的过程。 (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 穴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 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 的起源。
162篇
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
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 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 液循环早1000多年。
《难经》
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
鹊)所作。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
青海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
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 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
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
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对 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 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 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 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 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帝内经》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 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 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 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 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
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
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他
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