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遗传与进化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知识目标:1. 杂交常识: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吗?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①假说内容: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知识目标: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①.遗传因子=基因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问题探讨:观察P16 左上角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看两者的染色体数量上有何区别?思考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知识目标:1.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次,而细胞分裂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

2.精子的形成过程(高等动物):①.请用文字和图画分别表示出精子的形成过程(注意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和DNA 分子的变化行为,以及细胞两极大小是否均等)。

②.精子形成的场所:睾丸或精巢。

③.相关概念:a.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b.四分体: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减数第次分裂。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①.卵细胞形成的场所:卵巢。

②.请用文字和图画分别表示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注意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和DNA 分子的变化行为,以及细胞两极大小是否均等)。

能力目标:1.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个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个卵细胞和个极体。

2.区别一个精(卵)原细胞或多个精(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的种类。

3.能用三看识别法区别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

能识别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的三大遗传规律。

作业:1.将本节内容中遇到的问题附在背面并解决。

2.完成P22 基础题和资料上的相关题目。

问题探讨:配子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知识目标:1.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①.用彩色笔表示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组合类型。

②.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交叉互换,同一个人所产生的所有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类型有种。

2.受精作用:①.定义:受精作用是和相互、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②.过程:通常是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同时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精子的细胞核就会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汇合在一起。

③.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另一半来自。

由于父母双方都可能产生多种染色体组合类型的配子,且这些配子的结合是的,所以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

能力目标:有性生殖的意义: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维持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都十分重要。

作业:1. 画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分子的变化图像。

2. 完成P23 的基础题和资料上的题目。

3. 思考: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吗?第2 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问题探讨: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然后再念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吗?知识目标:1. 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性和性。

②.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复方,一个来自木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也是自由组合。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P29 图2-8)②摩尔根对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所在位置的假设和解释(P29 图2-10):③.对解释的验证需要用方法。

(能力目标)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3.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能力目标):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定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离或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的同时,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

作业:1. P31 基础题。

2. 资料上相关题目。

3. 把你在本节内容中遇到的困难列出来,与老师或者同学共同解决。

第 2 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 节伴性遗传问题探讨:在P33 左上角的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这是用来干什么用的?知识目标:1.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总是和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症:①.阅读道尔顿的故事并作分析。

②.列举出人类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性的情况,并画出其婚配方式的遗传图:③.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遗传,男患者于女患者。

2.抗维生素 D 佝偻病:①列举出患者与正常人的基因型及昏配方式遗传图,并与红绿色盲作比较。

②.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遗传特点是女患者于男患者。

能力目标:1.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设计一个实验,要求从杂交后代雏鸡的羽毛特征区别雌性和雄性。

作业:1 完成P37-38 基础题。

2.请你试着总结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应用。

第 3 章基因的本质第1 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问题探究:观察P42 左上角的图片,回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NA 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知识目标:1.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①.画出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示意图②.思考:为什么当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用文字和→表示出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②.格里菲斯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必然含有某种活性物质“”,且这种物质R 型活细菌转化成型活细菌。

③用文字和→表示出艾弗里的实验:④.艾弗里的结论是:才是使R 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这个实验产生的背景是什么?②.用文字和→图示该实验的过程:③.赫尔希和蔡斯的结论是: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④.其他实验证明:在某些病毒中只含有RNA和蛋白质,是这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小结):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1. P46基础题。

2. 思考:怎样给噬菌体标记放射性元素?(提示:噬菌体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生存)第3 章基因的本质第2 节DNA 分子的结构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弄清楚DNA 分子的结构?知识目标:1.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①.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和英国物理学家构建模型成功。

②.阅读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过程,你能发现他们在研究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吗?2.DNA 分子的结构:请你参照教材49 页下方的图片,试着把DNA 分子结构的平面图画在下面,并想像其双螺旋结构像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什么物体?能力目标: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1.①.DNA 分子是由条连组成的,这条链按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的和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碱基排列在。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别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作业:1.P51基础题和拓展题。

2.总结碱基计算中的规律。

3.思考:不同的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是否相同?第 3 章基因的本质第3 节DNA 的复制问题探究:细胞增殖离不开DNA 的复制,你认为DNA 的复制是怎样进行的呢?知识目标:1. 对DNA 分子复制的推测: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假说内容是:DNA 复制时,DNA 分子的结构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断裂,解开的条单链作为复制的,的脱氧核苷酸依据原则,通过形成,结合到作为模版的单链上。

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 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 分子中的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保留复制。

2.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①.观察分析教材第53 页左上角的实验过程图,理解各试管中的条带分别代表的DNA 分子的类型,并试着像教材53 页右上角那样表示出各代的DNA 分子数量及示意图。

②.结论:DNA 的复制是以方式进行的。

3.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观察教材第54 页左上角的图,试着画出DNA 分子复制的示意图。

②.DNA 分子以亲代DNA 为模版合成子代DNA ,这一过程实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的复制而完成的。

能力目标(小结):1.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边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即亲代的条DNA 链)、原料(即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和酶(如酶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 分子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地,通过,保证了复制能够地进行。

2.DNA 分子复制的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将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性。

作业:1. P54 基础题。

2. 总结关于DNA 复制的计算方法。

第3 章基因的本质第4 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问题探究: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后来又证明染色体上只有DNA 是遗传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