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词解释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
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
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
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
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
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2.试述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1.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含两类特质: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行为倾向。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它主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2.阿尔波特又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的不同,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枢纽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枢纽特质,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影响个体一切行为的性质,几乎渗透到个人全部生活的所有方面。
使所有的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
②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它决定一类行为,但不是所有行为。
③次要特质,它不是人格的主要成分,也不太受人注目,对于描述一个人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在人的行为中渗透得极少,只在特殊场合下才出现的行为倾向,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或者说是一个人的独特的偏好。
五、论述题:17%(两题任选一题)1、试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联系具体学习材料,谈谈怎样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二)名词解释1、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脑功能定位说:强调各种脑的功能是由大脑一些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部位来负责的。
3、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4、视觉后像: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短暂的保留一定时间。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6、自动化的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一种认知加工。
7、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8、注意的衰减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
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影响记忆遗忘的因素有哪些?3、根据感觉剥夺现象,说明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怎样复习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5、简述知觉的理解性及其意义。
1、(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3)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1)识记后的时间。
(2)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记形象的材料比记抽象材料忘的慢;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记无意义的材料忘的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学习材料越多,忘的越快。
(3)学习的程度。
(4)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
3、说明什么是感觉剥夺。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有机体和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4、复习要及时;经常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系统化复习。
5、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要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性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使人产生期待和预测。
(四)论述题1、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及其异同。
2、比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不同的特点。
1、过滤器理论: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选择后的信息进入知觉分析阶段。
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
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按照“全或无”的原则。
知觉分析系统负责识别这个刺激。
衰减理论:观点: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它既允许信息从受注意的通道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注意的通道通过,只是非注意通道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已经存贮的信息在高级的分析水平上有不同的激活阈限。
两模型的比较:共同点: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调节;过滤器的位置在高级的知觉分析之前。
不同点:对过滤器工作原则的看法不同。
2、从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功能、遗忘的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名词解释 5*4=201基本归因偏差2责任扩散3社会促进(社会助长)4顺从1指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人格特质以及态度的倾向2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会减少3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4指对他人的请求做出肯定的答复三、简答题10 试阐述任意两个归因理论的主要思想11 试阐述从众的原因12 任选两个阿希所做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并阐述答: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应推论说、三维归因理论等等任选二11 从三方面讲,一是来自于群体的因素(规模、凝聚力、个体地位等),二是个人因素(个性、性别、文化等)三是他人的影响(“反从众者”作用、群体与个人的认知差距等)12从众实验(比较线段长短)、社会认知的热情的中心品质作用(两组7个品质的形容词)仅将“热情”换成了“冷酷”,结果大不相同)等四、论述题20 前不久18名复旦的学生被困黄山并导致一名前去营救的民警牺牲,此事经网络迅速传播并引起社会热议,其中批评指责成为了主流声音。
试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此事做一分析舆论的导向(尤其是首先报道的一批舆论近些年道德社会化的危机)、刻板印象(高分低能的印象?)归因偏差、内群体效应、群体的态度形成、从众、人际交往理论中信息的传递(前登协会长人人网上的言论偏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