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围城》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同时又以爱情婚姻为小说的主线,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可以看作是( AC[A] 学者小说[C] 言情小说)。

[A] 学者小说[B] 黑幕小说[C] 言情小说[D] 侦探小说17、田汉在抗战之前创作的剧本有(ABCD[A] 《湖上的悲剧》[B] 《名优之死》[C] 《苏州夜话》[D] 《梵峨嶙与蔷薇》)。

[A] 《湖上的悲剧》[B] 《名优之死》[C] 《苏州夜话》[D] 《梵峨嶙与蔷薇》18、废名的《灯》这首诗的关节点是“疏远”,由“疏远”这一关节点,能把不相干的意象连接在一起。

诗中主要有如下几对意象( ABCD[A] “鱼”与“水”[B] 老子《道德经》与读《道德经》的“我”[C] 室中的灯与“我”心中的“灯”[D] 室内的“我”与街上的“夜贩”)。

[A] “鱼”与“水”[B] 老子《道德经》与读《道德经》的“我”[C] 室中的灯与“我”心中的“灯”[D] 室内的“我”与街上的“夜贩”19、周作人的散文集有( ABD[A] 《雨天的书》 [B] 《自己的园地》[D] 《泽泻集》)。

[A] 《雨天的书》[B] 《自己的园地》[C] 《大荒集》 [D] 《泽泻集》20、曹禺的《雷雨》可以看作是一部( CD [C] 悲剧[D] 诗剧)。

[A] 讽刺喜剧[B] 滑稽戏剧[C] 悲剧[D] 诗剧21、关于卞之琳所受的文学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 西方现代派诗人的作品[B] 中国古代诗词[C] 曾有意追随闻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诗 [D]曾接触西方文学和进步思想)。

[A] 西方现代派诗人的作品[B] 中国古代诗词[C] 曾有意追随闻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诗 [D] 曾接触西方文学和进步思想22、《家》中的中心人物是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C[B] 觉新 [C] 觉慧)。

[A] 鸣凤[B] 觉新[C] 觉慧[D] 高老太爷23、《雷雨》中出现的音响效果有( ABC [A] 雷响 [B] 蝉鸣 [C] 蛙噪)。

[A] 雷响[B] 蝉鸣[C] 蛙噪[D] 暴风雪声24、下列关于《金锁记》的情节说法正确的是( CD [C] 七巧亲手毁掉了女儿的幸福[D] 七巧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一份家产)。

[A] 七巧一生从未有过幸福的瞬间[B] 七巧喜欢姜家的二少爷[C] 七巧亲手毁掉了女儿的幸福[D] 七巧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一份家产25、下列作家属于创造社的有( BC[B] 张资平 [C] 郁达夫)。

[A] 闻一多 [B] 张资平[C] 郁达夫[D] 胡适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6、简述话剧《北京人》的艺术特点。

(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在曾家内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唇枪再剑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感情深沉而不外露,平淡而隽永.自然而不加雌琢.富有诗情情哲理。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剧中人物的兴趣、癖好、心态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他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对人的内在精神挖掘很深,如对愫芳的心理描写。

(3)把人物放在古都北京的典型环境中进行考察,捕绘了古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使作品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4)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剧本实写出现在的北京人.虚写过去和未来的“北京人”虚实结合,以过去的“北京人”和现在的北京人对照,以人类祖先“北京人”的勇敢有力,反对和批判现在北京人在封建精神束缚下的空虚、怯懦和腐朽,并以棺材为象征。

表达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又以过去“北京人”打开封建家庭门锁的情节.象征“北京人”给予愫芳、瑞贞冲破罗网的力量,引导她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从而表达了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题。

27、简述梁遇春散文的“悲剧的幽默”。

梁遇春最欣赏的是英国作家兰姆,他对兰姆的人生遭际有深刻的同情,在梁遇春所写的兰姆的传记中,他在介绍了兰姆生活的不幸之后,指出兰姆的人生态度是“执着人生,看清人生然后抱着人生接吻的精神”,“看遍人生的全圆,千灾百难底下,始终保持着颠扑不破的和人生和谐的精神,同那世故所不能损害毫毛的包括一切的同情心。

”梁遇春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大勇主义”,“值得赞美,值得一学”。

这也是梁遇春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叶公超所说的“悲剧的幽默的情调”。

梁遇春并没有兰姆那样的“悲惨遭遇”,但他的心境却能和兰姆息息相通。

正如叶公超所言,所谓“环境”,或“生活”实在是没有定义的东西,因为我们与外界的接触往往产生含有极端复杂的经验,这些经验所引起的反应更是莫测深浅的问题。

梁遇春的文章可以说是对人生的一种讨论,而他的讨论基于他的经验,“经验有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有从书本子得来的;前者是无组织的,后者乃经过一种主观情感所组织的”。

而梁遇春的经验主要从书本子中来,在书本子经验中,他和兰姆的精神最为契合,所以,在他“平淡温饱的生活里”才能写出兰姆式的“悲剧的幽默的情调”。

28、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怎样一部小说。

方鸿渐在上大学时,从小由家里定亲的周姓未婚妻突然去世,在感到从包办婚姻中解脱的轻松的同时,方鸿渐还萌生了哀悯之情,他给周家写了一封情真义切的吊唁信,却打动周家,资助方鸿渐赴欧洲留学。

四年游学,在归国之际,买了一纸假博士证书。

倒运的事情接踵而来。

在回国的邮船上,被鲍小姐玩弄。

回到上海,钟情于唐晓芙,而唐的表姐苏文纨在归国途中就迷上方鸿渐,求爱不成,恼羞成怒,轻易地离间了方唐的感情。

方鸿渐与上海知识界其他人物李梅亭、顾尔谦和女大学毕业生孙柔嘉同往湖南三闾大学任教。

途中见识一幕幕抗战混乱滑稽剧。

在三闾大学,充满了倾轧争斗。

方鸿渐没有填写博士学位,被聘为副教授,事事不如意,最终遭解聘。

外表柔顺内藏机心的孙柔嘉成功地追到了方鸿渐,两人同返上海,但小家庭最终还是解体,方鸿渐又回到一无所有状态。

书中点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婚姻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可以看作是知识丰富、语言警策幽默的“学者小说”,也可视为有关爱情婚姻问题的言情小说,既包含社会讽刺又充满悲悯与关怀。

更高的层面上说,《围城》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29、请从“独语体”的角度简述鲁迅散文集《野草》的艺术特点。

现代中国散文最重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独语体”,一种是“闲话风”。

鲁迅在写《野草》》时创造了“独语体”的散文形式。

1919年鲁迅发表一组类似于《野草》的散文诗时,曾经称之为“自言自语”,后来何其芳在《画梦录》当中又有“独语”一说。

“独语体”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排除听众,以捕捉自我内心的感觉、情绪、心理为务,并进行更为深层的形而上的思索,这是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也是一种不畏艰苦的自我审视。

由于“独语体”要远离听众,所以在散文形式上和“闲话风”有些不同。

“闲话风”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为其目的,而“独语体”则要创造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世界。

作家摆脱散文最习见的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而依靠自身艺术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更为瑰丽奇特的世界,象征、变形、通感等艺术手段广泛地加以使用,还要借助神话、宗教等领域的既有概念并加以改造。

鲁迅的《野草》,就是独语体散文的杰出代表。

《野草》多篇都写到了梦,正是利用“梦”创造了一个陌生化了的世界,荒诞、奇幻、神秘。

《野草》的语言也是非日常生活化的,既华丽而有时又颇为艰涩。

散文的文体也相对自由,有时呈现出诗的特征,有时又充满戏剧色彩。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