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的原则
色彩构成是有一定法则可寻的。
按一定的程式法则可得到美的形式。
创造美的关系是色彩构成的要点,这些要点既离不开一定的基本法则,也是一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第一节图形色、底行色及色彩的平衡
一、图形色与底形色
画面中的主体表现物称为图,它周围的空间称为底。
一般多数情况下,图形是积极的、强烈的、前进的性格。
设计中的底形往往是起陪衬作用的。
所以,图形往往是积极的,底形色往往是消极的,在表现图形色与底形色的积极与消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图形色与底形色的突出与衬托主要是由色彩的明度、纯度的变化关系决定,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具有图形色的特征,相反,明度低纯度也低的色彩,体现底形色效果较好。
(2)一般情况下,明度鲜艳的图形色面积小一些,视觉平衡就会好一些,而明度低的浓色面积大些,效果易于平衡。
总之,面积不要太接近,图底均等的情况多少会给人带来画面不安定的问题。
(3)一幅画面中的对象表现在与整体构图有关的同时,也于整体布光有关。
光线和物体的关系千变万化,总结起来无非三种:第一种是顺光,即光线从物体的正前方照射,此时应注意色彩的表现层次,一般为从前制后逐层暗化。
第二种是侧光效果,即光线从物体的侧面照射。
第三种是逆光,背光的部分明暗反差大小,看不清楚。
此时物体的影象轮廓是重点,外廓的完美是关键。
二、色彩的平衡
在一副作品中,对称平衡,是指画面中有轴心或骨架,其基本形状在其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位置都是对称性平衡所形成的效果,是构图和色彩中最易达到的平衡。
其特点是单纯、有序,有着强烈的安定、平衡感,它的表情适合如庄严、肃穆的主题表现,但是有时过于死板,不适于以生动、活泼为主题的表现。
非对称性的平衡,是指画面上的形状、方向、位置、色彩等造型元素都不是平衡和对称,而是在相应的运动和对比变化中所建立起来的相对平衡的一种感受。
非对称性色彩在平衡中应注意以下情况:
(1)在表现明与暗、图形色与底形色的构图中,应尽力利用面积关系的变化,利用鲜浓的面积调整和位置的变化,如一小块亮色对比一大块暗色,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即可取得平衡的效果。
(2)当色面积比例已经很大,但还不能平衡感受时,小面积的色可通过加强自身的肌理表现来求取平衡。
(3)大多情况下,冷深色的面积大于暖浅色,易于平衡。
当双方明度接近时,纯度高的色面积小些好。
在画面中大面积使用次于最大纯度值的色,就已经给予面积使用很纯的色留有余地。
设计中用色的关键是建立关系,而不是使用绝对值。
(4)以强烈的补色对比为基调时,它能给人带来视觉满足感,但同时由于补色的性格过于对立与鲜明,可以考虑用准确的调和面积比来平衡。
画面既使用补色又要求纯度很高时,必须做大量调和。
总之,要学会色彩构成的基本逻辑,即对比中求调和与调和中求对比。
第二节色彩的节奏与色彩强调
一、色彩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的本质规律,有人将音乐比喻成时间艺术,将绘画比喻成空间艺术。
画面的节奏是空间展开形式所形成的有规律、有秩序的编排和组合,通过有秩序的明度、色相、冷暖、形状、位置、方向、大小,虚实等要素表现来达到节奏感。
色彩构成中的节奏变化有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渐变的节奏变化中蕴涵的运动精神规律的表达,渐变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在平面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架都可以依一定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在色彩构成中,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也可以依一定秩序如等差、等比变化产生相应的节奏感。
其二,是重复的节奏。
重复是一种有规律的反复,而节奏本身的核心就是有规律的重复。
舞蹈中重复的节奏分别组成圆舞曲探戈等不同美感和韵味,色彩统一要素或色彩组合的重复会产生如音乐一般的节奏感。
色彩的节奏作为构成原则被使用时,画面会由不同的组织而获得动感,使画面从静止中动起来。
某种和谐的运动形式与人的生理、心理的主观状态同步时,它就能换起人的内心,成为高度形式与内心的和谐。
二、色彩强调
色彩强调是为了突出画面重点。
绘画作品也是一样,如主要人物、主体物等。
色彩强调是一种使某色从整体中突显出来的手段。
在色彩的构图中强调色的使用是为了消除画面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其画面中部分色彩被强调出来就会在整体中突显而形成画面视觉的核心和焦点。
因此,强调色彩在画面中要有面积、位置和与整体关系的具体要求。
(1)从面积上来说,强调色彩应选择为画面中比较小的面积,才能形成视觉中心,引人注目。
(2)从位置上来说,强调色彩应选择画面视觉中心而不一定是画面的绝对中心。
因为某一色一旦被强调出来,就会吸引人的视线形成视觉停留,强调色彩还应赋予画面一定意义,使其成为画面的趣味和意义的核心。
(3)强调色彩应选用与画面主调子的色彩对比色。
这个对比可以是来自明度、色相或纯度。
正确的方法是在暖调子中强调小面积的冷色,在冷调子中表现一小块暖色,明调子中强调暗色,动感性强烈的主调子中强调一小块面积静态的颜色等,这些都可以形成色彩的强调。
(4)强调色彩的选用不等同于单纯的对比。
准确的讲,它应是一种“轻度”的对比,是大体相同,小部分差异。
要表现好的话,应使差异部分与整体不失联系,如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情况下强调一块绿色,除了小面积和合理的位置外,用什么绿色很重要。
朱红色与黄绿色效果都不错。
无论对比是轻度的还是重度的,不失联系是重点,统一和和谐是目的。
总之,色彩强调处理能突出重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画面的单调贫乏大多都因缺少了强调。
强调的手法运用得当,能使画面色彩效果生动有趣,主题突出。
第三节色彩的分隔及色彩的统一
一、色彩的分隔
所谓色彩的分隔是专有所指的,一般是在画面发生两种情况下使用,其一,是画面过于融合,
使得画面形象不清时,将融合不清的颜色用另一种颜色区分开来;其二,是当颜色过于强烈,使得画面喧闹、难于调和时,用另一种颜色区分开来,这种方法称之为色彩的分隔。
色彩分隔手法中常用的 5个色为:黑色、白色、灰色和金色、银色。
(1)黑色、白色、灰色作为分隔色,使用效果很好,因为黑、白、灰与所以颜色都调和。
在使用灰色时应注意灰色的变化,如亮灰色、暗灰色等,不要把灰色看成一种明度,可以是情况而定。
(2)金色、银色可作为好的分隔色来使用,但在使用时应慎重,这是因为金、银色有物质化的联想,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人俗气的感觉,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超凡脱俗。
其实,俗气就来自过量。
(3)采用色彩色做分隔色时,应采用与原色调有差别的色。
差别可以是明度差别,也可以是色相差别或纯度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分隔效果了。
要充分认识分隔的意义和原理。
分隔是一种需要,是求得和谐统一的一种手法。
不要把它当成是一种勾线,更不要把它当成是风格和特色。
就像自然界的风一样无形,了解了它的性质将能看到它的姿态。
二、色彩的统一
一副作品中,色彩的和谐统一是为了使各部分统和来,成为一种有序的东西,是为了表现更为丰富的主题。
所以,它所要求得的是和谐而富有变化的新的表现价值。
任何一种色彩都可以和另一种色彩相混合,这不是个人愿望和修养高低的问题,是一个量化的问题。
无论哪种都是用强调主调性的构成方式。
“静的统一”是指无论在明度、色相、纯度都倾向于一种主导因素的统一,而这个主调可以是明度为主,也可以以色相为主、纯度为主或联合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主旋律。
“动的统一”中包含对比的概念。
它是指色彩的要素可以是对立的,寻求一种变化中求平衡的感受,是在对比中强调主调的方式。
它的变化更丰富,效果更生动,更多体现出对立倾向的综合性。
用明亮色形成主调的统一,其画面效果明亮而轻快,纯洁而光明;用暗色形成主调的统一,其画面表现为沉重、饱满、端庄而有些压抑;用类似色形成主调的统一,其画面表现为平稳、安静、柔和;用对比色形成主调的统一,其画面表现为生动、活泼、跳跃富有动感;用暖色域形成主调的统一,其画面表现为温暖、热烈而兴奋感强;用冷色域统一形成主调丰富、闪烁;用少量色彩统一形成主调,宁静、稳定而单纯;以高纯度色彩统一形成主调,华丽、硬
朗、有力;以低纯度色彩统一形成主调,朴实、稳重、柔和……
色彩运用对比、和谐、统一的方式关键是学会举一反三、辨证的思维。
如印象主义大师雷诺阿讲过:“只要色彩丰富,形状必然饱满。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形状饱满、色彩必须丰富。
换句话讲,形状对比单一时少用些色相,多用暗变化、纯度变化,形状对比复杂时多用色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