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诗词鉴赏】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
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
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
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
“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
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
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
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
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
“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
”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
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
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
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
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
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
这同她的性格有关。
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
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
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诗词鉴赏】这首曲是唱湘云的。
《乐中悲》,是说荣华富贵中潜伏着危机,欢乐中潜藏着悲哀湘云是大观园女孩儿个性格最活泼的一个。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无小儿女那种扭怩之态。
第二十一回写她睡觉:“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睡觉也带有男孩儿之态。
宝钗过生日唱戏,凤姐说一个小旦活像某个人。
宝钗已看出来,一笑,不说;宝玉也猜着了,但不敢说;湘云脱口而出:“倒像林姐姐的模样!”不经心地得罪了黛玉,引起一场有趣的小口角。
芦雪庵赏雪联句时,她和宝玉等人烤鹿肉吃,黛玉笑他们是“一群花子”,她则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土自风流。
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我们这会子腥腋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看她言谈举止多么潇洒豪放!至于喝醉酒,躺在芍药花丛里睡大觉,更是美谈。
诗词作得也好,才华不在薛、林之下。
湘云和黛玉都自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遭遇有相类之处,但个性却截然不同。
黛玉多愁多病,整天哭哭啼啼。
湘云却健康活泼,爱说爱笑,偏又有点咬舌,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让黛玉取笑。
她也许不像黛玉那样早夭,但等待她的也决不是美好生活。
世难客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唆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诗词鉴赏】这首曲是唱妙玉的。
《世难容》,是说不被社会所容。
妙玉是个出众的才女,诗书琴棋样样皆通。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湘云和黛玉赏月作诗,都要恭而敬之地向妙玉请教。
黛玉还称妙玉是“诗仙”,要知道黛玉是不轻易恭维哪一位的。
她爱洁成癖,刘姥姥站过的地方她要用水冲刷,还不许送水的小肠跨进庵门一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
可是从她的出身、境遇考虑,这种性格就可以理解了。
她出身宦门,聪慧无比,又自幼就与世隔绝,谁能理解她的苦闷?她又偏偏住进大观园里,同她年龄仿佛的贵族小姐们就在她周围过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生活,可她却凄凄楚楚地守着青灯古佛,敲着木鱼念经,木乃伊般地打坐。
要知道她仅仅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呀,“命运”是多么残酷!如果说贾家的千金们日后还有一段甜蜜的生活可以回忆,妙玉可就连这么一点慰藉也没有,一苦到底。
最后一句里的“王孙公子”,有人理解是宝玉,因妙玉对宝玉有一种微妙的感情,宝玉也很尊重她。
但从曲子行文看,还是作泛称来理解为好。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小尼姑,自然是那些统绔子弟艳羡的对象。
通灵宝玉与金锁铭文通灵宝玉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金锁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诗词鉴赏】这四句铭文分别铭刻在宝玉佩带的通灵玉和宝钗佩带的金锁之上,出现在第八回中。
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
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
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谜语十首贾环谜语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诗词鉴赏】第二十二回书中写元妃从官里派太监到荣府送谜语让大家猜;同时荣府的小姐、少爷们也都编了谜语让太监带给元春猜。
到了晚上,元纪派太监来颁赐奖品,独迎春;贾环没得。
元妃还批评贾环这首谜语“不通”,根本没猜,贾环十分难堪。
据贾环说,他这首谜语的谜底,一个是枕头,一个是房脊上的兽头。
<BR贾环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赵姨娘的亲生子。
因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加上他形象猥琐,心术不正,行为顽劣,一向被人鄙视。
这首谜语正好表现了这位三少爷的草包本色。
它首先是语言粗鄙,什么“大哥”、“二哥”之类,完全是市井无赖的口吻,毫无读书人的文雅气;二是生拉硬扯,床上的枕头和房上的兽头有什么联系?硬把它们排成“兄弟”,毫无道理;三是语言不伦不类,有角“八个”,够多了,他却说“只八个”,果然不通得很。
贾环是个小丑式的人物,作者,通过这首谜语又让他出了一次丑。
贾母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
【诗词鉴赏】元妃有兴致特意从宫里送出谜语并赐物,使贾母特别高兴,于是组织了个灯谜会,连贾政也来“承欢取乐”,在上房悬灯结彩,“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为荣华富贵的生活又添了一番情趣。
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又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看下面诸谜语便知。
这是贾母带头作的谜语,谜底是荔枝。
这首谜语不难猜,也不高明。
因为是“老祖宗”作的,贾政“便故意乱猜别的”,让贾母罚他,逗贾母高兴。
这种“尽孝”的方式,只令人觉得做作。
猴子身轻站树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此时此刻,贾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们还都在树梢上无忧无虑地嘻闹,丝毫没有“树倒”的危机感。
作者用这句谜语又作了一次讽刺性的暗示。
贾政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诗词鉴赏】贾政念出这首谜语后,立即把谜底告诉宝玉,暗示宝玉告诉贾母,所以贾母一“猜”便着:“是砚台!”这首谜语和贾政的身分相称。
他从封建阶级的标准说,还算有“德”,同乃兄大恶棍贾赦作风不同,不膘不赌,恪守“忠孝”之道,俨然是位道学先生,这就是“身自端方”。
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和贵族家庭传统上,他是死硬派,对宝玉的“叛逆”行为深恶痛绝,把宝玉打得死去活来,够得上“体自坚硬”了。
他虽然并无才学,还硬撑着一副读书人的架子,仿佛和笔、砚结下了多么深的情缘,有些令人作呕。
这样一个封建家长作这样一首一本正经的谜语,即使人觉得正常,同时又觉出一些讽刺意味。
元春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诗词鉴赏】贾母、贾政的谜语之后,就是众姊妹们的谜语了。
贾政奉贾母之命一个个猜去,第一个就是元纪这首谜语。
他猜:“这是爆竹吗?”宝玉答:“是。
”“妖魔”当象征贾家的政敌。
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眼睛里还有谁?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谁不啧啧艳羡?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
迎春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诗词鉴赏】这首谜语的谜底是算盘,谜面的语言句句双关。
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
对迎春的婚配,贾母心中不称意,又不想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宝玉为此痴痴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叹;王夫人十分怜惜迎春,也只能劝她服从命运……都曾乱纷纷地拨弄过算盘,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
作者为迎春拟作的这首谜语,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
探春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诗词鉴赏】贾政猜是“风筝”,探春笑答:“是“。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
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
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
惜春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诗词鉴赏】贾政猜是“佛前海灯”,惜春笑答:“是“。
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
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作者充满悲悯、同情。
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这不是绝大的好事吗?可是从古至今有几个人真正相信?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安慰而已。